《山西日报》整版:看阳泉“IP破圈”文化突围之路

2025年4月18日

《山西日报》整版刊发

【文化为魂 科技为翼】

看阳泉“IP破圈”文化突围之路


当“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内,锈迹斑斑的水泵厂车间被改造成光影交错的沉浸式剧场,当娘子关电厂的冷却塔被科幻迷们视为《三体》文明的现实投射……资源型城市的突围,绝非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一场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文化跃迁。

当下,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国,阳泉以“文化+科技”的双螺旋结构破解转型密码,将深埋于地下的工业记忆、凝结于历史的红色基因、孕育于现实的科幻想象,熔铸成一座城市的复兴图腾。从非遗工坊的织机声到科幻园区的全息投影,从矿山遗址的斑驳铁轨到红色剧场的沉浸式光影,阳泉正以破圈之势,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文化突围之路。  

阳泉,这座曾以“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基因而闻名的山城,如今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蜕变。这一蜕变,本质是一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破局之战”。


百度云计算中心里数据奔涌,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印证着阳泉的转型发展。刘胜摄


从“千年文脉”到“云端远征”看传统技艺的现代重生


以马蹄声为鼓点,以青石街为舞台。在正月十六当天,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里,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  

骑手们身着古装,策马奔腾于狭窄的古道,马蹄声与锣鼓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乐章,社火、武迓鼓、龙灯舞等非遗表演紧随其后,将“年味”推向高潮。


“跑马排”的千年蹄音,踏响了阳泉市文旅发展的铿锵步伐。本报记者苏晓晨摄

2025年的春节,是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将千年民俗与文旅创新深度融合,阳泉市叩响了世界的大门,娘子关镇下董寨村的“跑马排”,这项起源于唐代的民俗活动,在这个春节吸引了数万游客。  

更令人瞩目的是,传承千年的民俗,如今“云端远征”——娘子关景区依托智慧旅游平台,以国际化视野实现双语直播“跑马排”,让全球观众透过屏幕感受非遗魅力。  

敏锐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巨大潜力,近年来,阳泉积极引入现代创意,巧妙借助互联网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铺就道路。  

一方面,阳泉市通过精心策划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将“跑马排”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体验盛宴,吸引更多游客目光。例如,阳泉每年都会举办大型民俗文化节,集中展示平定刻花瓷、平定黑釉陶瓷、阳泉评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游客领略阳泉丰富的文化魅力,其间现场还会设置非遗技艺展示区、美食区、互动体验区等,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制作过程,品尝阳泉特色美食,沉浸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另一方面,利用短视频平台、电商直播等互联网渠道,阳泉市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宽产品销售途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直播展示制作过程,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众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得以走出阳泉、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其中,平定刻花瓷传承人通过电商直播,将精美的刻花瓷作品展示给全国网友,订单量不断攀升,既实现了经济价值,又推动了文化传承。  

文化的传承,本就是在创新中永生。当“双语”“直播”“带货”与千年非遗相遇时,古老传统再次爆发出了惊人的魅力与活力。  

不仅如此,阳泉的“非遗”不仅停留在活动中、表演间,更深入到一个个生活场景中。阳泉市图书馆、博物馆推出“非遗贺春”系列活动,游客可亲手体验石拓、剪纸、糖画等传统技艺,连续举办了两届的“非遗购物节”则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烙画葫芦、平定砂器等非遗产品推向市场,其中平定佳韵紫砂公司推出的生肖紫砂杯,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更是成为游客争相收藏的“文化伴手礼”。  

一场全民参与的活动,让阳泉的春节不仅是节庆,更成为一场文化传承的实践。


从“城市锈斑”到“文化地标”看工业遗产的现代转译


漫步于“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时光仿佛倒流至20世纪80年代。复刻的阳泉饭店、东风剧场与兴隆百货大楼,陈列的春泉牌洗衣膏、桃河牌墨水,无不将人拉回那段记忆中的时光。这座由阳泉水泵厂改造而成的文化园区,不仅是老阳泉人的情感归处,更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阳泉水泵厂的命运折射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这座工业巨擘,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度沦为“城市锈斑”。然而,2020年启动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项目,让这座沉睡的老厂焕发新生。占地23万平方米的“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像一部用钢铁铸就的时光典籍,每一道划痕都是城市命运的注脚。 

设计师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将高音喇叭、压力表等工业遗存转化为艺术装置,复刻的东风剧场、兴隆百货大楼重现20世纪80年代的市井烟火。园区内,数字化全景沙盘与AR技术交织,将阳泉70年的城市变迁浓缩为一场时空穿越之旅。  

这一转型背后,是阳泉对“工业遗产+”模式的深刻洞察。通过“专业化重组”与“退城入园”,传统产业腾退的空间被注入文化基因。工人大礼堂引入“剧团+剧场”新模式,承接省内外文艺表演;美术馆与高校合作推出艺术展,让工业美学与当代思潮碰撞。  

正如园区负责人所言:“我们不仅保留钢铁的肌理,更在铸造一座城市的灵魂。”  

这种转型的背后,倾注着阳泉市各级各部门的心血付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阳泉市聘请了专业团队对遗留的苏式厂房进行“创伤性修复”——刻意保留脱落的搪瓷标牌、龟裂的水磨石地面,用碳纤维网格加固危墙而非推倒重建,让建筑成为“活着的工业化石”。  

不仅如此,夜间经济也成为这片“工业记忆”的二次激活点。阳泉城区重点打造“阳泉记忆· 1947”文化园“夜赏”场景,突出园区夜间文旅集聚区优势,引入夜间特色主题演出、星光音乐会、露天观影、创意市集等新潮文化业态,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打造夜间文化消费品牌。  

作为山西省首批15家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内,美食集市、礼堂演艺、美术展览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还成功推出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游,以“剧团+剧场”新模式承接多项省内外文化赛事和文艺表演活动。  

正如阳泉市委书记雷健坤在调研时指出:“要让工业遗产成为可触摸、可互动、可传承的城市DNA。”  

曾经“夜市桥边火”,如今“千灯夜市喧”。当锈迹斑斑的厂房与全息投影的科幻场景相遇,如何利用好城市的记忆?阳泉的实践或许给出了答案——工业遗产的活化不是简单的物理修复,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从“地下矿井”到“星际远征”看科幻IP突围赋能生态裂变


如今的阳泉,早已留下了“科幻”的深深烙印。  

在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地火》中,主人公以近乎悲壮的方式试图改变煤矿工人的命运。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阳泉工业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城市转型的前瞻性思考。  

如今,小说中的科幻设想正以另一种形式在阳泉落地生根——无人驾驶矿车穿梭于智能化矿井,清洁能源技术让传统矿区焕发新生,科幻的想象正在转化为推动阳泉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刘慈欣科幻文学馆为科幻爱好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科幻宇宙的好去处。刘胜摄

自2023年首届“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启幕以来,阳泉便再次被注入了科幻的基因。两届科幻周累计吸引来自全国的465篇科幻文学作品、1728幅美术作品参赛,更有刘慈欣亲自为获奖者颁奖的高光时刻。  

在“娘子关杯”作品大赛的颁奖盛典上,当《三体》的宇宙图景与阳泉的太行山色交相辉映,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更是一座城市借势破圈的智慧。  

2024年10月,第二届科幻周暨刘慈欣科幻文学馆揭牌仪式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举行。这座700平方米的“回”字形场馆,犹如时光胶囊般封存着刘慈欣从矿工之子到科幻大师的成长轨迹。在这里,《地火》中刘欣点燃煤层的悲壮场景被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再现,《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模型与阳泉的工业遗产交相辉映,让参观者在虚实交错中感受科幻与现实的奇妙共振。  

阳泉,这座与刘慈欣深度绑定的城市,正将科幻IP的势能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动能。“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已常态化运营,在活动期间科幻作家论坛、科幻艺术展同步举行,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幻迷涌入。阳泉文旅局负责人坦言:“我们要锻造属于自己的‘科幻生态圈’。”  

阳泉深知,要实现科幻IP的破圈,必须构建起“科幻+”的产业生态。在政策层面,阳泉市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将科幻产业纳入“数智新城”建设的核心板块,科幻元素正渗透到城市发展的肌理之中。  

站在太行之巅俯瞰阳泉,这座城市正以科幻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从《地火》中燃烧的煤层到科幻周璀璨的星光,从工业遗产的厚重历史到智能时代的未来之光,阳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传统与创新共鸣,当现实与科幻交织,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星光璀璨。


从“红色烽烟”到“文旅星河”看红色基因的时代嬗变

阳泉,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百团大战的主战场,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当历史的烽烟与现代文明在此交融,阳泉正以红色文旅为纽带,将革命记忆转化为发展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作为“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探索城市建设的初心与使命——狮脑山上“中共创建第一城纪念碑”与“百团大战纪念碑”的遥望呼应,似在诉说着那段光辉历程。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阳泉的血脉。刘胜摄


如今,阳泉将这段历史转化为独特的文旅资源,通过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技术,让游客在“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老厂房改造的展厅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在矿工宿舍改建的沉浸式剧场里感受城市诞生的艰辛。  

狮脑山公园的建设是阳泉红色文旅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座以百团大战为主题的综合性森林公园,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狮脑山“五指战壕”遗址经过系统修缮,最大限度还原了战场原貌,配合VR技术重现的正太铁路破袭战场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烽火岁月。百团大战纪念馆内珍藏的数千件历史文物,作为百团大战的历史见证,与英烈墙上4860位烈士的英名,共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阳泉创新推出“红色+研学”模式。平定七亘大捷纪念馆经过升级改造,展陈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增数百件实物展品,通过多媒体演绎完整呈现了伏击战的战略布局与历史意义;狼峪草帽山抗战遗址的提档升级工程,引入信息化设备与规范化标识,使其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依托阳泉干部学院,阳泉打造了覆盖全市的55个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推出“十佳红色研学线路”,这种“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教学”的模式,让红色教育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传承。  

从“中共创建第一城”的历史荣光到百团大战的英雄史诗,从革命文物的精心守护到红色文旅的创新实践,阳泉用行动诠释着——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蜕变之惑”到“航向之问”看文化破圈的深层叩问

当我们沉浸在阳泉文化破圈的斐然成绩中时,同样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在非遗直播中追求百万流量时,是否应该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者保留一片纯粹的创作天地?当我们在科幻周期间迎来游客时,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科幻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站在更高维度思考,阳泉的文化破圈本质是一场关于城市灵魂的争夺战。当工业遗产被改造成商业综合体,当红色记忆被打造成旅游产品,当科幻想象被包装为营销噱头,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某种更珍贵的东西?文化传承的本质,究竟是让历史成为可消费的商品,还是让其在对话中延续生命力?  

文化破圈不是简单的流量游戏,而是需要在商业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  

阳泉不仅仅需要“网红打卡地”,更需要能让市民与游客共同参与的文化生态;不仅要打造更酷炫的科技手段,更需要能真正触动心灵的文化表达;不仅要做好宏大的产业规划,也要让文化基因有自然生长的土壤。  

在“阳泉记忆・1947”的夜间市集,传统糖画摊位与VR体验区相邻而设;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历史文物与数字孪生技术交相辉映。这种时空错位的并置,恰是文化IP破圈的深层意义——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重塑城市精神内核。当红色基因通过沉浸式剧场传承,当非遗技艺借助电商直播焕发生机,城市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文化韧性。因此,文化IP不仅是营销工具,更是市民认同的精神图腾,这样城市便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我们在商业与文化、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当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城市肌理,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星光璀璨。这不仅是阳泉的突围之道,更是所有城市在文化觉醒时代的必答题。  

站在狮脑山巅俯瞰阳泉,科幻的星光与工业的灯火交相辉映,非遗的鼓点与科技的韵律和谐共鸣。这座城市的转型探索证明,文化IP破圈不是简单的流量游戏,而是一场关乎城市命运的深度革命。  

驶向未来,我们需在文化星海中不断校准航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阳泉   阳泉市   文化   整版   科幻   基因   红色   传统   记忆   工业   城市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