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8日,“老辽博”重新开放! 可日赏非遗夜游看秀

对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很多老沈阳人都有着太多的记忆,这里是新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旧址,沈阳人亲切地称这里为“老辽博”。

10月1日-8日,“老辽博”重新开放,变身为文旅打卡点,以“遇见老辽博——老地方 好时光”为主题,给沈阳市民和外地游客献上一场集历史、艺术、非遗、潮玩与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盛宴。


10月1日,孩子们在“老辽博”体验传统文化。廉勇摄


 展示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

10月1日9时,距离重新开放还有半个小时,“老辽博”的门外就来了很多市民。

退休教师李宏达说:“‘老辽博’不仅是沈阳重要的文化地标,更承载着沈阳的城市记忆。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正是在这里,杨仁恺先生于1951年在库房中发现了‘消失’八百余年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我听说这里重新开放,就带着孙女起早来看看。”

市民刘瑞的家就住在“老辽博”的对面,他说:“我小时候经常去‘老辽博’的大院里玩,今天我也是特意来这里打卡,寻找儿时的记忆。”

9时30分,“老辽博”正式开放。记者作为第一批观众,走进了“老辽博”。“老辽博”的庭院一部分成为了“非遗与文创”市集,这里汇聚了于氏面人、李氏糖人、满族剪纸、胡魁章毛笔制作技艺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匠心之美。

“文旅之王——沈阳文创IP展”集中展示了沈阳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文创成果,将文物之美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创产品与潮流玩具,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打造市民共享“文化会客厅”

庭院内的“中秋游园会”区域,特别设置了15米长卷,邀请小朋友们共同为“新清明上河图”着色,共绘美好生活。

现场还有一个小型的舞台,“国宝少年说 博物馆新声代”活动在此举行,小朋友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国宝故事,展现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秘境露营”区内还有咖啡周活动,很多观众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欣赏庭院内的秋日景色。

现场相关负责人说:“全龄参与互动,打造市民共享的‘文化会客厅’是我们的亮点之一,这个小型舞台也是市民风采小舞台,欢迎市民和游客登台献艺,营造‘双节同庆’的热烈氛围。”

“杨仁恺专题展”

讲述守护国宝的故事

“老辽博”的主楼是市民参观的重点区域,这里特设“国宝沉浮录——杨仁恺专题展”,通过珍贵影像与实物,讲述杨仁恺先生守护国宝的动人故事。

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是杨仁恺先生诞辰110周年。本次‘老辽博’重启,旨在恢复其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文化属性,并以此为契机,纪念以杨仁恺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文博工作者为守护中华文脉作出的卓越贡献。”

据了解,国庆中秋假期“老辽博”内还将举行“文博知识分享会”,主办方邀请来自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的专家学者,与公众面对面交流,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与文物,让学术知识走近大众。

打造城市夜经济新场景

本次活动还设有夜场,将“老辽博”打造成城市夜经济新场景。

当晚7时,“老辽博”点灯仪式开始。楼体投影秀点亮历史建筑,如梦如幻的庭院灯光与夜间市集交相辉映,为沈阳的夜经济增添一抹亮色。

旗袍秀是夜场活动的亮点之一,“老辽博”庭院的中央步道变成秀场,“老、青、童”三代模特身穿不同样式的旗袍,共同展示东方美学的代代延续。

相关负责人说:“此次主题活动是对历史建筑保护性利用的一次创新实践,也是对城市文脉的一次深情回望。它将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场所转化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化空间,邀请每一位市民和外地游客走近历史、体验文化,共创属于这个时代的好时光。”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

编辑:崔扶尧

责编:王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6

标签:旅游   市民   文化   国宝   庭院   历史   辽宁省   文脉   城市   夜场   博物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