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慈善则灵:佛恩寺成粤港澳大湾区亮丽人文景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恩平市得到了新的诠释。2012年建成的佛恩寺,以其十余年如一日的救灾济困、扶贫助残等慈善实践,逐渐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人文名片。今年春夏之交,笔者探访了这座位于恩平市恩城东侧的寺庙,发现这里不仅香火鼎盛,更有一群特殊的"主人"——自发前来服务的银发义工。

步入寺庙,香烟缭绕中,数十位身着便装的长者正忙碌于清扫庭院、搬运物资等工作。从寺院筹建到现在,一直坚守护持寺院12年的居士代表张洪玲介绍道:"这些平均年龄65岁左右的本地居民,把寺庙当成了第二个家。"谈及义工们的无私奉献,张洪玲难掩感恩与感动:"重要节日时义工超百人,平日也有数十人。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却把最脏最累的活都包揽了,只为一心护持令道场更清净庄严。”

这座现代寺庙承载着恩平悠久的佛教文化。史料记载,唐宋时期佛教就已在此生根发芽,鼎盛时曾有23座寺庙。佛恩寺的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云松寺,其"警世寺"的别称源自一个辛酸传说:一位含辛茹苦养大九个儿子(其中长子为收养)一的老人,最终是收养的儿子晚年养他夫妇,其余八子却只顾自家。这也是“稗草胜禾苗”的由来,老人一气之下,除将部分财产交给养子外,最终削发为僧。1984年,恩平县长冯炎为弘扬孝道文化重修云松寺,后因山高路险,经海外侨胞倡议迁建为今日的佛恩寺。

如今的佛恩寺坐落于泉林黄金小镇度假区内,占地200亩,已完成山门、大雄宝殿等一期工程。在江门市佛教协会会长印弘大和尚的倡导下,寺庙汇聚了海内外善信之力,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将道风建设与慈善实践有机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庙组建的数百人的义工队,每年开展各类慈善活动惠及数千余人次。一位受助学生在感谢信中写道:"您们的帮助不仅解决了我的困难,更给了我直面人生的勇气。我将以善行回报社会,不负这份温暖。"

"看到自己的付出能点亮他人希望,再苦也值得。"张洪玲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慈善为纽带,让佛恩寺成为传播善念、促进和谐的精神家园。如今,这座日均接待三四十位访客的寺庙,正以其独特的"慈善+"模式,为传统宗教场所的现代转型提供新范式。

(吴健洪 冯创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恩平市   恩平   慈善   江门市   佛教   人文景观   寺院   义工   鼎盛   寺庙   亮丽   儿子   粤港澳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