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广西正遇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这也是现在新闻所说“六十年一遇的旱情”的说法由来了。
当然了,天旱无水,原因很多,话题也多,自然的,和水利设施有关的话题也被人提起了。
自去年以来,在乡镇转,都可以见到现在桂平部分乡镇都在加紧修水利设施,像在社坡,石咀,寻旺,大洋,南木等等,经过路边,随处可见水渠的修建施工。
现在的修水利设施,主要是修电灌站,在石咀镇的浔江都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工程施工,据和附近居民聊天了解,好像是电灌站,就是为了以后遇上旱情,抽浔江水以灌溉;还有见到部分水库也得到了加固与修整,自然的,更大面积的工程,则是主要是修水渠,这就是水利工程的“最后一公里”,最后把水送到田间地头的。
不管怎么说吧,电灌站,水库,水渠这也是这个时代常见的水利设施了,
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桂平也有过一次水利设施建设高峰,可以说,现在桂平范围内,各乡镇中叫得上名字的水库,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的打下的底子,如西山水库,金田水库等等,这个时期以后新修的水库,相对来说没增加几个。
当然,随着时代的社会环境,种种变化之个,那个年代建的水渠,现在很多都不用了,废的废,拆的拆,像桂平西山水库的引水灌渠,基本上没用了。
在一些乡镇中,如南木,下湾,寻旺,大洋等,乡道边都还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以来修的水利设施遗存,那就是——“飞渡漕”,“飞渠”,也是偶见一段,依然有点“突兀”的立在野外。
因为在那个时代的水渠道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架空,所谓“飞渡漕”,“飞渠”,即是在一些区域,人们根据实地的地形,地势,建“飞渡桥”,或是立柱走渠,简单说,就是为水“搭桥”,桥面上是“水槽”的样子,让水在高空上流过。
这可能也和当时的思想有关系,天大,地大,少占用地面,只建立柱架高水漕,珍惜地面的种植面积。
也可能也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条件限制,条件艰苦,没钱,没电,更没能力建设水泵站,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只能因地制宜的利用高度落差来建设水渠走向,建起这种“渡漕桥”,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条件来完成水跨度的灌输,利用落差直接灌溉到田。
现在在一些地方,就在乡道边,如果留意一点,都还能看到一些那个时代建的“飞渡漕”,建设得还是很高的,二三米高的还不算啥,更有二三十米高的。
当然了,几十年过去,现在看到这些“渡漕”,可能觉得有点破败,但这在当年可是很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那个时代水利建设的重要见证了。
如今,条件不同了,也看到地方在加大水利建设的投入。听别人议论,以后沿桂平三条大江(黔,郁,浔)建设的电灌站,除了有直接灌溉的功能,据说还可以在遇旱缺水之年,直接抽水到相关的水库,当作存水用。
如果真有这功能,那就可以大大减轻因天气引发的旱情的影响了。
当然了,这就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更新时间:2025-04-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