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超1.2亿人受益。这条跨越山川的“人工天河”,不仅改写了中国北方的水资源地图,更承载着无数普通人的奉献与牺牲。
他们中有背井离乡的移民,有冒死攻坚的工程师,也有默默守护水源的“守井人”。
01 “拆了祖屋,只为北方人喝上一口甜水”
在湖北郧阳,丹江口水库的水面下,沉睡着数十座村庄。
作家梅洁回到故乡时,发现童年的家园已淹没在碧波之下。
她写道:“故乡沉没了,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背后,是湖北、河南两省34.5万移民的集体告别。
一位名叫王秀兰(化名)的移民回忆,搬迁前夜,她带着全家人在老屋前磕了三个头,挖了一捧土装进布袋。
“祖祖辈辈的坟都在这里,但国家需要水,我们不能拖后腿。”搬迁当天,村里老人抱着门框不肯松手,年轻人硬是含泪将他们抬上了车。
移民新村建在陌生的平原,村民们起初连小麦和玉米都分不清,但为了“北方人能喝上好水”,他们用十年时间重建了家园。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10万民工曾用肩挑背扛筑起第一代坝体。
半个世纪后,工程师们要在老坝上浇筑新混凝土,民间一度质疑:“新旧坝体能否扛住百亿吨库水?”
十年的考验证明,它不仅安然无恙,还创下了世界水利工程的技术奇迹。
02 “头顶黄河水,我们在刀尖上修隧道”
南水北调最险峻的工程,莫过于“穿黄”,即让汉江水从黄河底部40米深处穿行而过。
2009年,郑州孤柏嘴工地上,德式盾构机突然卡在黄河古河道中,刀盘被硬岩崩碎。
工程师张建国带着团队钻进压力相当于深海的高压舱,徒手更换刀具。“每进去一次,耳朵像被针扎,但没人退缩。因为黄河水就在头顶,退一步就是溃坝。”
在焦作,总干渠需从城区中心穿过。
这里北高南低,落差近百米。工程师们最终选择“穿城而过”,为此挖出了深达20米的城市峡谷。施工期间,一位工人因长期在密闭隧道作业患上幽闭恐惧症,却坚持不下火线。
96岁的水利专家徐善焜,至今珍藏着一张1982年的奖状,因设计江都抽水站获国家奖励20元。1958年,他提出将抽水站迁址新通扬河,一举解决引江、排涝难题。
方案通过时,他却在工棚里边咳嗽边画图纸。
江都抽水站的电机功率创下国内之最,连上海工厂都未曾造过。工人们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竹竿标记混凝土浇筑责任,最终建成40年质量最好的三河闸。
03
在丹江口水库,杨力被称为“老杨”。他曾是渔民,2014年为保水质拆除网箱,加入清漂队。一次螺旋桨被水草缠住,他憋气潜入6米深的水底,用镰刀割开缠绕物。“没有护目镜,全凭手感。但库区干净了,北方人喝水才放心。”
老杨的队伍从4人发展到9人,最年轻的队员是90后。他们每天巡线12小时,汛期甚至睡在船上。2023年,库区成立“小水滴”护水志愿队,20万人加入。一位村民说:“我们守的不只是水,是良心。”
2014年,河南平顶山遭遇60年大旱,98座水库干涸,国家果断决策:提前调水!
45天内,5130万立方米汉江水奔涌而至。市民李大爷拧开水龙头时哭了:“这水是救命水啊!”
尾声
汉水在地球上写下一个‘人’字——左边是千年流淌的自然河,右边是三千里北上的人工渠。这是中国人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文明的致敬。
十年通水,初心不改。这渠清水,将继续讲述一个民族永不言败的故事。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