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龙首润樊川

提起樊家川,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龙首坝。游览龙首坝,那脆甜化渣的酥梨,香甜可口的大棚杏、大棚脆瓜和充满田野气息的山肴野蔬一定会让你唇齿留香记忆犹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千里洛河水在毗邻关中的台塬沟壑间勾勒出令人称奇的龙首瀑布、龙潭、龙眼等自然奇观,遗存下名扬中外的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从高空俯瞰龙首坝,两崖如壁,一带河横,闸楼对立,洛河如练在绿树沟壑间飘摇舒展。河水漫过坝顶,陡然从百余米高的坝体倾泻而下,气势恢弘,灵动有力,似珠帘垂挂、水墨丹青。坝底河床老石斑驳,如龙鳞清晰可辨。水下龙潭,汹涌激荡,水花四溅,挟风带雨。过险滩,漫湿地,蜿蜒南流。洛河两岸,沃野田畴锦绣如画,五彩斑斓。田园屋舍星罗棋布,绿树红花处一派祥和之气。龙首亭下,那遒劲有力的龙首坝碑刻,见证了龙首坝的峥嵘岁月和辉煌历史。龙首坝3A景区和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成功认证,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来此游览观光。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长假,龙首坝景区里人山人海,已经成为秦东人亲近自然、休闲旅游的打卡地。无论何时,游览龙首坝总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冬春,看坝水婉约,浅吟低唱。夏秋,看坝水雄浑,跌宕起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你驻足龙首坝闸楼高台,凭栏远眺,吟诵元代杨维桢的《龙首渠赋》,遥想自西汉以来历代洛河先民为对抗旱魃,穿山凿洞,挖井引泉,创建秦东米粮仓的艰难岁月和动人故事,“三农乐耕凿之天,康衢歌太平之美,注伏泉于地脉,分河润于泉扃,溉原田之万顷,易高亩而丰登,成生民之大利”,这是洛河百姓对龙首渠工程的盛赞!千年奇柱-井渠遗址,反映了古洛先民引水抗旱的高超智慧,“一坝二槽五洞”,近代洛恵渠的修建贯通给了洛河沿岸百姓抗击旱魃的自信和勇气!“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如今的龙首渠,已经成为了排灌体系完整的大型灌区,滋润着澄城、蒲城、大荔三县74.3万亩农田,惠及69万人口。甘雨无声,水韵千年,龙首坝已经成为沟通引洛古灌区辉煌历史,连接现代洛恵渠光明未来的璀璨明珠。

“洛河三千星,不独照月明”,傍河而居的樊家川村,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老一辈的樊家川人永远不会忘记那段缺水干旱、望河兴叹的苦难经历,他们没有退缩等待,而是穷则思变、主动出击,筑堤修渠,引水上塬,创造出了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闻名全县的米粮川的骄人业绩。


进入新时代,新一辈的樊家川人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盘活资源,突出龙首坝地域品牌,做强优质酥梨、设施瓜果和龙首坝景区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基础配套,做强产业链,打好农旅结合牌,实现乡村文明可持续发展。新建多级抽水站3座,新打机井3眼,衬砌节水渠10800米,实现节水灌溉耕地面积5000多亩,硬化、绿化、亮化通村道路8公里,改造旅游山坡环线800米,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创建龙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龙首坝AAA景区,打好农旅结合牌,发展优质酥梨3000亩,设施果蔬500亩,建设气调库1000吨,农产品深加工厂房1500㎡和1500头奶山羊养殖基地,精心打造龙首坝遗址公园和龙首坝民俗街,加速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春赏百花,夏观景,四季瓜果不断头,如今的樊家川已经由米粮川向花果山、美景区、观光园等新业态稳步转变。

“当今盛世,文昌之祥,四灵萃祉,为士者固将攀龙鳞之变化,乘风云于万里,横沧海而快飞”,今日的樊家川人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迈着坚定而自信的步伐走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上。中国美丽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首届陕西魅力休闲村等殊荣纷至沓来,使我们坚信:樊家川的未来必将越来越美好,樊家川人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舞花满城”,在欣赏龙首坝景区的美好春光里,凝望着洛恵渠蜿蜒前行的浩荡春水,你是否会想到,千年龙首渠上不仅是滋养五谷丰稔的当代清流,也有穿越千年的汉唐时光和龙骨祥瑞、井渠智慧的不朽历史!一朵浪花一挂图,在新的时代,樊家川人与龙首坝将继续书写更加美丽动人的新故事!

供稿:樊 军

审核:杨桂兰

编辑:张新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0

标签:大荔   米粮川   龙潭   千年   灌区   先民   沟壑   瓜果   景区   乡村   旅游   樊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