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嵩山七十二峰: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王建淞

时光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不知不觉间一年就过去了,在过去这一年,我沉浸于嵩山七十二峰的书写和创作之中。这段旅程,宛如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冒险,每一次敲击键盘,每一个为描述山峰而字斟句酌的瞬间,都像是在嵩山的山路上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如今回首,心中满是感慨,这一路,因广大读者的陪伴,还有鼓励以及所提的宝贵意见,使抒写嵩山七十二峰的路变得不仅多彩,而且还熠熠生辉。

起初,选择书写嵩山七十二峰,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这片古老山脉的敬畏与热爱。嵩山,这座屹立于华夏大地的名山,承载着36亿年的地质变迁,见证了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兴衰荣辱。嵩山七十二峰,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形态,每一座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当我决心踏上这条创作之路时,便仿佛与嵩山定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

嵩山的历史文化,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散发着无尽的魅力。从远古时期开始,嵩山就与华夏文明紧密相连。上古时期,伏羲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黄帝、大禹、夏启等出生、定都嵩山下,尤其大禹在嵩山出生、治水、建都到铸九鼎,划九州,他不仅那“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韧与奉献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而且他那下车泣罪,五音听政,以人为本的仁政、德政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执政的楷模和标尺。嵩山脚下的登封,作为 “天地之中”,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封禅大典的重要场所。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成为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众多王朝在此建都立业,为嵩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积淀。

在最初的日子里,收集资料成为了我的日常。图书馆中,那些泛黄的古籍里,关于嵩山的记载犹如散落的珍珠,我小心地将它们拾起、串联。从《山海经》中对嵩山山脉的简略描述,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每一条线索都让我对嵩山七十二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然而,资料的收集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古籍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辨认、解读;有些关于山峰的记载,散落在各种偏僻的文献之中,寻找它们的过程,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捞针。但每当我从那些晦涩的文字中挖掘出一点关于嵩山的新信息时,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那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得到满足的喜悦。

当开始真正提笔创作时,才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更多。如何将嵩山七十二峰的壮美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如何将它们背后的文化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成了我昼夜思考的问题。每一座山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的雄伟险峻,如连天峰,高耸入云,仿佛要与天际相接;有的秀丽温婉,如玉女峰,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为了准确地描绘出它们的特点,我曾多次踏上嵩山的土地,亲身去感受每一座山峰的气息。

记得在攀登峻极峰的那个清晨,天还未亮,我便出发了。一路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我的脚步声在山间回荡。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低,但我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减。当终于登上峻极峰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撼不已。东方的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一轮红日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嵩山的群峰之上,给每一座山峰都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云海在山谷间翻腾涌动,如梦如幻。

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人为何会对嵩山发出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的赞叹。而峻极峰,作为嵩山的主峰,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制高点,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象征。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都曾登顶峻极峰,留下了众多诗词佳作和历史典故。一代女皇武则天曾登封嵩山,在峻极峰下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以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这些历史事件,都为峻极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灵感枯竭的困境。有时候,对着电脑屏幕,几个小时都敲不出一个字,心中充满了焦虑与沮丧。每当这个时候,我便会去翻看读者们发来的微信和邮件,那些鼓励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间,给予我重新振作的力量。有一位读者在微信中说:“你的文章让我对嵩山有了全新的认识,每天都期待着你更新关于嵩山七十二峰的故事。” 还有一位读者专门打电话来,分享他自己攀登嵩山的经历,他说我的文章让他在攀登的过程中对山峰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些来自读者的反馈,让我明白,我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热爱嵩山、热爱文化的人们。于是,我重新调整状态,再次踏上寻找灵感的旅程,或是去嵩山脚下的村庄,与当地的老人聊天,聆听他们口中代代相传的关于嵩山的传说;或是去博物馆,仔细观察那些与嵩山有关的文物,从它们的细节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随着一篇篇关于嵩山七十二峰的文章在今日头条上发布,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读者的喜爱,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发微信,有人打电话,甚至有人相约见面,大家一起探讨嵩山的文化,分享彼此对这座山脉的热爱。在一次与读者的见面交流中,一位老先生激动地说:“我在登封生活了一辈子,嵩山就是我的根。看了你的文章,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嵩山还有这么多不了解的地方,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嵩山的美。” 那一刻,我深受感动,所有的辛苦与付出在这一刻都变得无比值得。

嵩山的文化,还体现在它的宗教传承上。这里是儒、释、道三教的汇聚之地。嵩阳书院,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播地。程颢、程颐等大儒曾在此讲学,他们的理学思想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文化发展。而少林寺,作为佛教禅宗祖庭,以其独特的少林武术和禅宗文化闻名于世。少林武术刚健有力、博大精深,体现了佛教的勇猛精进精神;禅宗文化则强调心性的觉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中岳庙,作为道教圣地,供奉着中岳大帝,是道教信徒祈福禳灾的重要场所。道教的阴阳五行学说、养生理念等,也在嵩山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三教文化在嵩山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嵩山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这一年的创作过程中,感恩之情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感恩嵩山,这座伟大的山脉,给予我无尽的创作灵感,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它的每一个角落;我感恩每一位读者,是你们的陪伴、鼓励与宝贵意见,让我在这条创作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我感恩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在我遇到困难时,给予我安慰和帮助。

这一年,充满了辛劳、心血与汗水。为了找到一个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山峰的形态,我常常查阅各种词典;为了核实一个历史典故的准确性,我会反复查阅多本古籍。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凝聚着我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但在这辛劳之中,也充满了快乐、幸福、愉悦与兴奋。当我成功地描绘出一座山峰的神韵,当我收到读者们热情洋溢的反馈,那种内心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而那些因嵩山而结识的朋友,他们的真诚与热情,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这是一种无比珍贵的幸福。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感动。有一次,一位读者在微信中给我发来了他自己拍摄的嵩山照片,照片中的嵩山在夕阳的映照下,美得如同一幅画卷。他说:“看了你的文章,我专门去嵩山拍了这些照片,希望能和你分享这份美好。” 那一刻,我被读者的这份心意深深打动。还有一次,一位远在千里之外的读者,专门来到登封,按照我文章中介绍的路线,攀登了嵩山七十二峰。他回来后给我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讲述他在攀登过程中的感受和对嵩山的热爱。这些来自读者的举动,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此,禁不住想起了诗仙李白在《送杨山人归嵩山》中写道:“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如今读来令我感慨颇多。

如今,回顾这一年与嵩山七十二峰相伴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这段旅程,让我对嵩山有了更深的敬畏之心,也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嵩山七十二峰,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我的文字,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嵩山,热爱嵩山,这是我最大的荣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文化创作的道路上前行,用我的笔,书写更多关于嵩山、关于中华文化的故事,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因为,我知道,在这条道路上,有你们的陪伴,我并不孤单。最后,就以一首现代诗《嵩山七十二峰交响》作为抒写嵩山七十二峰的结尾吧!

嵩山七十二峰交响

在天地的心脏,时光的剧场

嵩山七十二峰,似远古的巨灵登场

每一座峰,都是大自然神笔绘就的篇章

刻满神秘的符号,闪耀文明的幽光


峻极峰,拔地倚天的王者

头顶苍穹,肩挑日月的重量

云海在脚下翻涌,如历史的洪浪

见证王朝的更迭,听尽岁月的沧桑吟唱

连天峰,以尖锐的意志刺向虚空

在它的身旁,星辰也黯然失芒

峭壁上,时光的刻刀雕琢出不屈

每一道裂痕,都是奋斗的诗行

少室诸峰,像一列列神秘的卫士

守护着古老的传说,秘而不宣的宝藏

它们以花岗岩的筋骨,撑起天地的秩序

在风云变幻中,坚守最初的信仰


那云雾缭绕的玉女峰啊

宛如一位婉约的仙子,遗世而独立

她的眼眸,藏着星辰的温柔

她的发丝,是山风梳理的云缕

石笋峰,如破土而出的巨人

尖直挺出,挑战天空的权威

岁月的风雨未能折损它的锋芒

反而赋予它更深刻的智慧

在嵩山的峰林里,历史与自然交融

古老的石刻,诉说着先人的哲思

儒释道的香火,在山间缭绕不熄

为这片圣地,编织出精神的锦衣

每一座峰,都是一座文化的富矿

承载着华夏民族的梦想与荣光

它们是大地的诗篇,永恒的乐章

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不朽的交响

嵩山七十二峰,岁月的琴键

每一次触摸,都能听见历史的吟唱

我们在峰影下沉思,在山风中启航

带着嵩山的精神,奔赴诗意栖居的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2

标签:旅游   嵩山   青天   白龙   文化   读者   山峰   登封   山脉   道教   历史   大禹   华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