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我们在公园里“找宝藏”

北京温榆河公园导览牌

“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汪曾祺在散文集《草木春秋》中写到他漫步公园的感受。对城市居民而言,公园无疑是一处疗愈之所——在城市的自然缝隙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都市生活的紧绷,在“左顾右盼”中寻觅别样的生机与闲适。“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如今,这样动人的生态体验正变得愈发珍贵。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与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被不断拉长。我们该如何重新找回童年时那种因小昆虫跃动而生的欣喜?又该如何与城市的“野邻居”建立真切而友好的连接?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走进自然,观察、学习、共处。

几周前的一个秋日夜晚,单读和 SEE 基金会、2025 年“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的评委及创作者们,一同前往北京温榆河公园,展开了一场独特的自然夜观之旅。

夜晚,我们在公园里“找宝藏”

“自然若比邻”征选计划开启温榆河公园夜观之旅

温 榆河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坐落于温榆河与清河的交汇处,总规划面积达 30.4 平方公里,是一座涵盖湿地、草地、林地等丰富生境类型的城市郊野公园。自 2024 年 8 月起,SEE 基金会联合美团青 山计划与温榆河公园,在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共同发起“青山公益城市森林温榆河公园项目”。项目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零废弃”为核心理念,通过湿地修复、补充种植乡土植物、营建小微栖息地等举措,对特定林地、绿地与湿地进行生态改造与再野化管理,从而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与完善公园生态系统。目前为止,朝阳示范区已监测到鸟类 182 种,昆虫 362 种、兽类 7 种、两栖与爬行动物 7 种、植物 93 科 301 属 571 种。

夜观当晚,我们走访了茑屋片区与自然小径两大核心区域,沿着林间石阶与芦苇丛旁的木栈道前行。途中,伴随科普向导的生动讲解,大家学习了不少关于昆虫(斑衣蜡蝉、龙虱等)、节肢动物(蜘蛛)、软体动物(螺、蜗牛等)及脊椎动物(鱼类、鸟类等)的知识,在夜色中进行了一场富有趣味性的生态观察。

正式开始夜观前,一行人集合在茑屋附近。SEE 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向我们介绍了温榆河公园的生态建设情况。他提到,除了河水净化、芦苇修理、人造水池等基础措施,更重要的是让公众真正走进自然,理解并感受生态的多样性。“我们希望通过这座公园的示范措施,让生态系统更丰富,也让人们更频繁地看到小动物、小昆虫。这些建设只是开始,还需要更多解说,组织更多自然教育活动,把这一切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接下来,我们还会将这套设计思路推广到全国更多城市。”

SEE 基金会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总监蒋泽银在现场为大家讲解

了解概况后,我们搭乘电瓶车前往登高的阶梯入口。每个人佩戴好头灯,准备登上高处的平台。到达后,夜观向导薄荷老师取出一盏 500 瓦的紫光汞灯,开始搭建灯诱装置。

所谓灯诱,是在夜间利用昆虫趋光性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在森林、公园、湿地等地架设特殊灯具,引来昆虫停留于幕布之上。研究人员会在不伤害昆虫的前提下进行识别、计数与记录,再将其放归自然。通过灯诱可以了解昆虫的种群变化,进而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同时,它也是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的早期指标。

此刻,汞灯被置于白色四棱帐篷中央,不久后昆虫便会被吸引而停落在其四周。等待光源生效的间隙,我们先返回芦苇丛旁,观察茑屋片区的生态状况。

灯诱装置

从远处看,茑屋像是一个用许多木条堆叠而成的巨型鸟巢,生长在水体上的芦苇形成天然的遮蔽,整片湿地仿佛是鸟类天堂。然而在改造之前,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为了形成更加丰富的生境类型,构建城市水系中稀有且重要的浅滩生境,后来利用已有的潜流湿地,通过铲除过密芦苇、丰富驳岸植物层、营造光滩等一系列改造,逐渐恢复鸟类的栖息地,并使它们的食物来源得到一定保障。如今这里已重新成为雁鸭、鹭鸟、黑水鸡的安居之所。

除了鸟类,这片湿地也是无数微小生命的“家”。从茑屋一旁的楼梯下去后,便能看到近岸水域。水域中,除了草类和藻类,还会明显看到一些“不慎”落入水中的昆虫。薄荷老师捞起水中一只一息尚存的斑衣蜡蝉,开始解释它为何会落水。斑衣蜡蝉多于 8 月中下旬开始交配产卵,9 月中下旬为其产卵盛期,10 月中下旬成虫停止交配、大量死亡。当下处于繁殖季的末尾,所以它们会漫无目的地乱飞,有些蜡蝉一不小心便会落水。虽然它对寄主植物来说颇有危害性,但对人类几乎没有攻击性,所以当它被抓住时,它便自觉无法逃离,随即展开双翅,露出鲜红色的内翅,扮演假死以求逃生。

创作者在观察斑衣蜡蝉

随后,我们沿着木栈道深入芦苇丛,发现夜钓的人们早已蹲守在这里。薄荷老师指着夜钓者面前的水面说,这里还栖息着一只巴西龟,这个外来物种应该是被人放生进来的,繁殖能力很强,在北京几乎没有什么天敌。

此外,由于水域较浅,大型鱼类较少,还有泡烂的枝叶提供充足食物,这里也成为了圆田螺的乐土。很快,薄荷老师从枝叶和水草交织的水中捞起两只硕大的圆田螺,以便大家近距离观察。圆田螺通过齿舌进食,可以吞噬植物制品,他笑说,如果孩子想悄无声息地把暑假作业变没,可以将作业本喂给圆田螺。在悠然自得的圆田螺附近,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在水草间“闪来闪去”的生物——龙虱。龙虱的成虫和幼虫都生活在田野、水沟、小溪等静水或流水环境中,虽然不具备水下呼吸的能力,但可以借助鞘翅形成一个类似于氧气瓶的结构,进行潜水。龙虱以肉食为主,所以不建议人手直接抓取观察,它会用钩状的嘴抱住“猎物”去吸食。

介绍完水中的这些“小家伙”后,我们继续往木栈道尽头处的观鸟台走去。到达观鸟台时,薄荷老师没有马上介绍鸟类的情况,而是半蹲在围栏旁边,打开手电筒,一张精密的、微微闪光的蛛网出现在我们眼前,蜘蛛正张开节肢像是在等待着什么。薄荷老师随机抓起一只络新妇蜘蛛开始介绍,“它的眼点前面到两个末端有点发黑,那是蜘蛛的牙,它的螯肢末端连着毒腺。所以请务必少被蜘蛛咬,大部分蜘蛛都有毒。不过像这种络新妇,它毒液的毒性很低(植物蛋白有过敏反应除外),我被咬后,大约疼个 5 分钟左右就没什么事了。”抓起蜘蛛的时候,老师不慎破坏了蜘蛛网,他补充道,“(网破了)问题不是特别大,蜘蛛每两到三天就要把网整体地吃回去,再重新织网。蜘蛛网不是一直有粘性的。”而其他没有被惊扰的蜘蛛仍在一旁蹲守蕈蚊、伊蚊、库蚊等猎物,而有些已经在进食。

络新妇蛛网

夜里,蜘蛛仍在守候,而鸟类由于几乎无法在夜里看清楚东西,许多都早早歇下。在观鸟台上,我们几乎寻找不到鸟的踪迹。“刚刚有一只水禽被我们吵醒了,在那里!”突然,薄荷老师指向芦苇丛,创作者跟着有些兴奋,所有人都努力睁大双眼,想借由微弱的电筒光辨认芦苇中的小生物。观鸟经验较少的人难以用肉眼辨别鸟类的反光点,最终还是借助红外热像仪,看到芦苇中一个白色的热反应点,寻找到疑似是黑水鸡的位置。茑屋片区的湿地中,除了有黑水鸡、苍鹭等涉禽,还有绿头鸭、大天鹅、秋沙鸭等游禽,以及灰喜鹊、四声杜鹃等鸣禽,可见此处的栖息条件相对优越,生态已逐步复苏。

返程途中,薄荷老师教我们通过“看树”来判断昆虫资源是否丰富。他指着路边一棵叶子几乎被啃光的榆树讲到,这是因为榆树的枝干液体含糖量较高,甲虫等虫类,还有鸟类都会在榆树上聚餐。附近还有受中华萝藦肖叶甲欢迎的萝藦叶,尽管萝藦叶有轻微的毒素,很多昆虫都“爱吃这口”。这些叶片的被啃食程度,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园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

被啃食到只剩叶脉的榆树叶

在自然小径区域,SEE 基金会设置了多处生态设施——以可循环材料建成的“昆虫旅馆”,为昆虫繁衍、越冬提供庇护;由枝条、土壤、石块堆叠而成的“本杰土堆”,既是动物的藏身、觅食之所,也是乡土植物种子安全发芽的温床。

昆虫旅馆

螳螂在昆虫旅馆活动,视频来自高睿

回到灯诱现场,旁边还有一个动物饮水池塘。这个小池塘最初是为鸟类饮水、洗澡设计,如今却成了龙虱、耳萝卜螺、扁螺等小生物的聚集地。

动物饮水池塘

此时,帐篷上的昆虫已密密麻麻。汞灯悬挂其中,宛如一轮小月亮。光芒吸引着隐翅虫、鹿蛾、瓢虫、大蚊、茶翅蝽、蝼蛄、草蛉等各色昆虫前仆后继地飞来。薄荷老师一边念叨着“别咬我”,一边抓起一只蝼蛄示范——“它会飞、会游、会掘土,被称为‘海陆空三军’”。抓着它观察的时候需小心,因为蝼蛄的挖掘足会磨手。而更要小心的是灯泡旁的黄脚胡蜂,它不仅会蜇人,还会反复蜇人——因为它的螫针表面光滑无倒钩,进行攻击时不会卡在皮肤表面,拉出螫针时不会伤及其内脏。

灯诱吸引来的昆虫

而另一种细小的昆虫——中华草蛉——则有着更奇妙的故事。草蛉的卵就是被当作“优昙婆罗花”的奇妙存在,只是草蛉从卵变为幼虫,亦被称为蚜狮时,就变成了捕食能力极强,会去吃蚜虫孩子的一类“可怕猎手”。

大如叶片,小如露珠的虫子汇聚于此,薄荷老师如数家珍,“那两只是周蛾,会把自己卷成一个卷,这些小型蛾子的脑后勺都会有像蟑螂一样长长的触角。”“这个小一点的昆虫属鞘翅目,应该是双叉犀金龟,吃木头的。”即便同行的伙伴里有人不敢靠近这些昆虫,也会津津有味地听老师的解说,如同回到生物课课堂。除了讲昆虫的形态,他还补充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例如柯氏素菌瓢虫常出现在柳树叶斑病严重的地方,是生态预警的“医生”。

看着满帐飞虫,他感叹:“马上入秋,许多昆虫要么产完卵后死掉,要么已经在休眠,所以在两个小时内有这样的丰富度的话,至少证明公园的生态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

尽管短短一晚不足以了解温榆河公园的全部生态,但这次体验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城市中的野生生命,发现本地生物的多样与“可爱”。在一点点破除心中的无知和恐惧后,我们带着如同发现了城市中隐藏“宝藏”的珍贵心情,结束了这次夜观。

这个夜晚,人类短暂地在此活动过,而螺在水中轻轻地呼吸,飞虫在灯光下盘旋,蜘蛛编织着新住处,它们都在接力述说着这座城市公园的夜间故事。城市的日与夜,不仅属于人类,也属于那些低声活动的野生邻居们,它们以自己的节奏维持着生机,也提醒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仍在不断调整和延续。

文字编辑:同星

图片摄影:暖、同星

加入 2025 单读全年订阅

了解自然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旅游   宝藏   夜晚   昆虫   公园   鸟类   芦苇   薄荷   蜘蛛   自然   老师   湿地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