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小故事。
在一个村庄里,大家都住着相似的房子,过着差不多水平的生活,邻里间相处也很融洽。
可某天,其中有户人家由于做生意赚了点钱,盖起了一栋豪华别墅。
这让周遭的人又妒又恨,甚至开始诅咒起这户人家快点破产。
心理学上将这种感觉称之为“相对剥夺感 ”。
即看到他人取得成就或撞到好运时,总会忍不住与之做对比,感觉自己因此而失去了什么。
但正如有句话所写:
“人生中大多数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造成的,而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人生百态,各有千秋。
放下无谓攀比,不迷失在他人的生活里,才是成年人的智慧所在。
1
最近看电视剧《亲爱的仇敌》,陈凯西和罗曼之间暗流涌动的相处,很是戳人心窝。
两人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因际遇不同,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陈凯西嫁入豪门,成了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
与之相比,单身的罗曼虽然靠独自打拼,成了一知名编剧,但经济条件还是要远差于陈凯西。
看到好友仅靠一场婚姻就能实现人生逆袭,罗曼在羡慕的同时,心底也生起了一丝隐秘妒意。
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比对方差,她开始暗自用各种方式和朋友较劲。
但这么做的结果却是,既没能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还破坏了她和陈凯西之间多年的同学情。
好在,经历了事与愿违的痛苦之后,罗曼终于清醒过来,想通一个道理:
自己需要做的,不是赢过任何人,而是安抚好内心那个充满不安全感的自己。
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很容易把身边人当成假想敌,害怕朋友过得自己好。
说到底,人皆有私心。
不欲落于人后,本是人之常情。
只是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觊觎别人所得,更不要让它演变成无法自控的嫉妒。
否则,这种心理迟早会反噬自身,给你带来无尽折磨。
网友@momo两年前在房价高位时上车,买了套郊区公寓,没想到没多久房价就降了。
后来公司一位和她交情不错的同事在公司附近也买了房,差不多的户型,却地段更好,价格更低。
看到同事顺利拿到现房,并一脸开心地着手安排装修计划,她感到五味杂陈。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活在一种吃了暗亏的愤满情绪中。
感觉每天心里像憋着一口气,工作的状态也越来越消极,经常犯一些低级纰漏。
跟人讲起来话也总是夹枪带棒,导致同事关系越处越差,最后成了公司里被众人疏离的对象。
这正应验了作家苏芩的话:一个人的不幸,是从羡慕别人开始的。
因为羡慕必然会导致下意识的对比,而看别人得到的越多,你对自己的现状就会越不满。
久而久之,你便会陷入内心失衡的深渊难以自拔。
到最后,除了“攀”出焦虑,“比”丢自我以外,没有任何意义。
2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曾提出过一个“社会比较理论”。
指的是,个体在欠缺客观认知的情况下,便会习惯于把他人作为评估自己的参照物。
但别人的优秀并不能证明你的平庸,你对别人所得的觊觎与贪求,却可以证明一点:
你的内核不稳,缺乏主体性。
比如:
原本你挺安于当个普通职员,但在听到同级的人晋升了时,你会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原本你挺满足于自在的居家生活,但看到朋友圈里满屏的旅行打卡照时,你又觉得自己沦为了失败者。
很多人都是如此,因为自己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只能依靠对标他人来确认自己是谁。
但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越比较,越找不到自己。
反之,那些能把人生过好的人,并非处处都优于别人,而是深谙一个道理:
人与人各有不同,用别人的尺子丈量不了自己的路。
只有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才能定制出契合自己的蓝图。
俞敏鸿大学刚毕业时,赶上留学热潮,同班50位同学有49位都成功申请了赴美留学。
只有他,因为拿不出留学费用,成为全班唯一一个留在北大当老师的人。
一开始,俞敏洪为此深感失落与不安。
觉得自己如果不能像别人那样,走出国门去闯荡世界,就会活成同学眼中的笑话。
为了能尽快攒够学费,追上同学们的步代,他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办了一个托福培训班。
可钱还没赚到,他就因为私自办学违反了北大校规,直接被学校开除。
突如其来的失业打击,让俞敏洪备感难过,但也给了他静心思考的时机。
他开始审视自己的未来,并逐渐认识到,人生不是赛道,不必跟着别人的脚步走。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明确了创业目标,要办一所中国最好的英语教育培训机构。
之后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新东方应运而生。
从此,他实现弯道超车,成了同学中的佼佼者。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表明,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区分为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
而很多人之所以一直活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本质上正是因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当我们能坚定自己内心所想,知道自己要什么,自然就能理性而清醒地看待生活。
那些外界的喧闹嘈杂,他人的成败得失,自然就无法再左右和影响我们的心情。
3
华裔数学家王章程从加州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私人研究室工作,并且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里,他收入微薄,一直过着拮据清贫的生活。
反观他身边那些一毕业就进入大公司工作的同学,很多都已坐上高管位置,实现了财富自由。
看到这些差距,王章程不仅不在意,更从未因此而动摇自己的选择。
对他而言,能够从事自己所热爱的学术研究,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事。
最终凭借着不舍钻研,他在35岁时攻克两项顶尖级数学难题,成为世界公认的“数学之王”。
为什么有一种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经历什么样的得失,都能活出从容自洽的姿态?
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会把关注点放在与他人的盲目攀比上。
而是能够以一颗平和之心,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好,看到值得自己珍惜与努力的那一部分。
扎克伯格神经科学中心通过一项研究表明:
人在感恩时大脑释放的多巴胺与催产素,可以让人同步增强幸福感与社会归属感。
我们都期待过圆满的人生,但真相是,人不可能处处如愿,更不可能时时当赢家。
想要不被喧嚣繁杂的世事所左右,唯有学会不与别人比,坦然做自己。
作家李娟出身贫寒,加上从小父母离异,成长过程中一度饱经艰辛与困顿。
那时,身边的同学几乎家庭条件都比她好。
别人有好看的衣服和漂亮的玩具,有父母陪着一起去游乐园,这些她都从不曾得到过。
但李娟却只是看看,很少去羡慕谁,因为她有很多给自己找乐子的方式。
小时候跟在外婆身边捡垃圾,偶然捡到一张旧报纸,就能让她如获至宝,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回到阿勒泰,随母亲和牧民四处迁徙,居无定所。
她便享受起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恣意,放牧累了,随便找块地,就能美美地睡上大半天。
也正因她始终心存乐观,才能以诗意笔触构筑优美的文字天地,最终成长为一代优秀作家。
用她的话说,我的幸福只有一种源头,它滋生于内心,它和外部的现实秩序没有一点关系。
生活本就不易,如果还总是处处拿别人有的和自己没有的做对比,那只会与快乐无缘。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活在自己的拥有里。
将不如人意的事看轻看淡,多去放大一些能给生活带来阳光的小确幸、小满足。
慢慢你就会发现:幸福不是什么都得到,而是想要的恰好都在身边。
▽
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花期不同,要允许自己是一朵晚开的花。
人生不是竞技场,它应该是一段独特的旅程。
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虚幻的攀比上,更不必将他人之得视为己之失。
人生下半场,最好的活法,是跳出博弈陷阱,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专注于自我提升。
当你找到自己的热爱,看到自己内心的曼妙风景,自会明白: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