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常州,不吹不黑:常州人是真的牛!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总以为“魔都”的繁华和效率是独一份的。但一次常州之行,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常州人,真的太牛了!这里没有高楼林立的压迫感,却有让人挪不开眼的烟火气;没有“卷生卷死”的浮躁,却藏着无数低调的“扫地僧”。今天,我就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带你们看看这座江南小城的“牛气”从何而来。

一、“闷声发大财”的常州人

刚到常州时,我满脑子都是“苏锡常”里的那个“小透明”。可当出租车司机随口说“我们常州去年GDP都破万亿了”时,我差点惊掉下巴——这个面积不到上海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均GDP居然能排进全国前十。更让我佩服的是,常州人早就不靠“苏南模式”吃老本了。现在的他们,左手握着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产业(每4辆国产新能源汽车里,就有1辆的电池来自常州),右手还能把传统制造业玩出花。

在青果巷喝茶时,偶遇一位做刀具生意的老板老刘。他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厂里现在都是‘黑灯工厂’,设备值2.5个亿。”后来才知道,他们父子两代人从做剃须刀片起家,硬是把小作坊变成了服务特斯拉、苹果的隐形冠军。常州人这种“不显山不露水,出手就是王炸”的本事,真让人服气。

二、创业江湖里的“侠客精神”,比武侠小说还精彩

在常州人才公寓认识的小沈,彻底颠覆了我对90后的认知。这个当过兵的年轻人,退役后白手起家做人力资源,短短十年就把公司开到全国56个城市,帮20万人找到工作。最绝的是,他专门给退伍军人开绿色通道,连现役军人家属的工作都管。

更让我震撼的是常州人的“传帮带”精神。在钟楼区的人才市场,我看到头发花白的创业导师手把手教00后写商业计划书。工作人员骄傲地说:“我们这走出过全省创业冠军,小伙子卖豆腐都能开500家连锁店,带动5000多人就业!”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常州每96个人里就有1个老板,民营经济占比超过96%。这种“一个人成功不算牛,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算本事”的胸襟,才是真牛!

三、把日子过成诗的常州人

走在常州街头,最让我羡慕的不是商场里的奢侈品,而是公园里遛弯的大爷大妈们脸上的从容。和上海动辄一小时起步的通勤相比,常州人平均通勤时间只要26分钟,是全国同类城市里最“不堵”的。更绝的是,这座城市把“舒适”写进了每个细节——老小区改造不是刷墙了事,而是根据居民需求定制方案,288个老旧社区“原地升级”成电梯房、适老化住宅;公交站台自带USB充电口,地铁站里能借到共享雨伞;就连菜市场的电子秤都连着大数据平台,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蔬菜的“前世今生”。

在红梅公园和晨练的周阿姨聊天时,她的话让我沉思良久:“我们常州人不追求什么‘顶配生活’,但政府把养老、托育、医疗这些民生小事都想到前头了——15.8万老人有上门服务,托育机构比奶茶店还多,连低保标准都敢定得比周边城市高。”说着她掏出老年卡:“坐公交免费,逛公园免费,孙子托育还能打折,这样的日子谁不爱?”

四、“牛气”背后的秘密:务实、团结、敢为天下先

离开常州前,我又去了趟运河五号创意街区。看着改造一新的工业遗址,突然明白这座城市的“牛气”从何而来——既有破旧立新的魄力(全国首个“证照分离”改革标杆城市),又有脚踏实地的智慧;既敢押注新能源这样的“未来赛道”,又不忘给街角的面馆留一方天地。

常州朋友送我时笑着说:“我们这的人啊,就像大麻糕——外表朴实,内里有料。”是啊,这里没有“海派精英”的精致利己,有的是退伍军人创业不忘战友的担当;没有“暴发户”式的炫富攀比,多的是父子两代人默默打磨一把刀具的匠心;更难得的是,从政府到百姓都坚信:真正的幸福,不是数字游戏,而是让每个平凡人活得有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常州   苏南   牛气   退伍军人   新能源   上海人   刀具   上海   父子   城市   旅游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