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河北东光县“谢家坝”

在中国北方,大运河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自北向南贯穿中华大地,而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便是这条巨龙身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谢家坝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先民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

(整治后现如今的谢家坝河道)

2025年4月17日,我从浙江老家驾车返回北京,途经河北沧州。在吴桥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大运会集邮研究者曲桂智法官,以及吴桥县大运河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大运会文化研究学者张彦广老师的陪同下,专程前往东光县连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谢家坝参观。谢家坝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中的58个之一,同时也是河北省内的两个世界遗产点之一。

(参观者合影留念)

南运河沧州一衡水一德州段上设置了众多的弯道,以达到减缓纵比降,降低河水流速方便行船的目的。由于弯道能较好地阻碍水流,弯道处也成为防洪的重点区域。为了保护弯道河岸附近的村镇聚居区,弯道附近的河堤被不断加固加高,成为运河沿岸的附属防洪设施。其中连镇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是南运河上仅存的两座夯土坝,是大运河河堤防洪设施的典型代表。

连镇谢家坝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连镇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这里曾是南运河上一个典型的险段,河道曲折多弯,流势凶险,历史上洪水在此处多次决口,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张彦广向冯舒拉介绍谢家坝)

为了抵御洪水,保护家园,清末民初连镇一位谢姓乡绅挺身而出,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为了纪念这位谢姓乡绅的义举,人们将这段堤坝命名为“谢家坝”。

(完整保存的世界非遗——谢家坝)

坝体为黄土、白灰土加糯米浆的三合土逐层夯筑,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坝全长218米,夯土层每步厚 18~22 厘米,最高处露明3.5米,高5米。该坝自筑成以来,对防御河水及洪水冲刷大堤、保护村庄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独特的筑坝技术,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大创举,不仅体现了先民们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技术遗产。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谢家坝除了局部裸露区域曾出现风化现象外,主体基本保存完好,成为大运河河北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遗产点之一。

(曲桂智、张彦广、冯舒拉观察谢家坝组成材质)

2012年,实施了本体修缮工程,采用传统材料进行灌浆加固、垒砌修补、素土夯实并维修了堤顶路。

我们从早期的明信片图案上还是看到了长满青草的河床。近年来,水利部通过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大力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

(明信片上的原来的谢家坝河道)

特别是自2022年起,水利部联合京津冀鲁四省市,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引黄水、引滦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水源补水,实现了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全线贯通。

谢家坝不仅仅是一座水利工程,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谢氏乡绅的义举,彰显了“睿智开明”“甘于奉献”“务实护民”“爱国乐业”的精神,而后世人对谢家坝的感恩与颂扬,则形成了独特的“谢家坝精神”——解放思想、无私奉献、担当作为、爱国护民、感恩乐业。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激励着人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更在如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现如今的谢家坝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谢家坝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却日益凸显。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光县政府近年来开展了谢家坝本体保护、周边提升工程和千年古镇更新工作,并依托谢家坝的区位优势,打造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邮资明信片背面)

谢家坝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沧桑、承载了先民智慧的古老堤坝,如今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东光县乃至整个河北省的一张亮丽名片。作为我们大运河集邮爱好者,我们应充分利用集邮这一方式来宣传,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合影留念)

曲桂智邮友精心编排了多部关于京杭大运河的邮集,并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邮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邮资明信片正面)

遗憾的是,在当天未能找到一枚印有谢家坝图案的邮资明信片,他原本打算在我参观谢家坝时赠予我。幸运的是,晚上回家后他找到了这枚邮资片,并于次日(17日)上午赠给了我。

(河北省东光县连镇邮局)

收到这枚邮资片,我感到非常高兴,并当天再次前往东光县连镇谢家坝的所在地连镇邮局,加盖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日戳,为时间留下了珍贵的印记。(冯舒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东光县   大运河   吴桥县   夯土   乡绅   河北省   弯道   河北   河道   明信片   运河   中国   世界遗产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