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下 是 正 文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深入云南红河县,展开了一场对当地发展新貌的深度探访。从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到热区产业的蓬勃兴起,从家门口务工车间的暖心实践到乡村“家长夜校”的创新探索,红河县在各个领域展现出的活力与创造力,令人耳目一新。
文旅融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绽放光彩
“每年‘开秧门’文化旅游节的时候,游客不仅能欣赏梯田美景,还和我们一起参与插秧深度体验农耕文化,现场特别热闹!”在撒玛坝梯田景区,哈尼族导游李娜激动地向记者介绍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撒玛坝梯田正全力冲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
在新晋的国家AAAA级马帮古城旅游景区,修缮一新的中西合璧建筑群焕发新生。当地导游带着记者穿梭在古巷中,讲述着祖辈们“赶马帮”的传奇故事。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马帮古城和撒玛坝梯田为核心,打造民族风情旅游环线,让更多人领略到红河县的文化魅力。
马帮古城景区。
旅居经济 :“诗与远方”的新选择
在甲寅镇,来自重庆的候鸟老人陈阿姨向记者分享她的旅居体验:“我已经连续三年来红河县过冬了,这里气候宜人,民族文化又丰富,住着特别舒服。”
甲寅镇竹编。
在宝华镇龙玛村,民宿老板石先生向记者展示了近期的入住记录:“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入春,民宿天天爆满,客人不仅喜欢这里的自然风光,还对哈尼族的长街宴、歌舞表演特别感兴趣。”近年来,红河县凭借“暖冬、产业、文化”三张王牌,大力发展旅居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慢生活”。
宝华镇龙玛村。
50万亩热区产业开发:荒坡上的绿色奇迹
站在红河谷的山坡上,曾经的荒坡如今满目苍翠。望着漫山遍野的芒果树、沃柑田,这里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开发模式,25.2万亩热区土地焕发新生,带动上万户农户增收。牛多乐片区的李总告诉记者,他们的3000亩果园去年出口水果1900多吨,带动周边500多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
50万亩红河谷热区综合保护修复。
家门口务工车间: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在迤萨镇勐兴社区的“巧工坊”,数十位妇女正围坐在一起熟练地加工手工艺品。“以前要出去打工,孩子老人都照顾不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居民王大姐一边干活一边说道。
勐兴社区的“巧工坊”。
“巧工坊”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线上发布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帮助群众实现就业。目前,‘巧工坊’已带动500余人就业。”此外,红河县还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预计将创造1500余个就业岗位,让更多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乡村家长夜校:教育从家庭“生根”
夜幕降临,迤萨镇跑马路社区的乡村“家长夜校”课堂座无虚席。“以前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听了课才明白,家庭教育原来这么重要。”家长李女士告诉记者。
迤萨镇跑马路社区乡村“家长夜校”课堂。
县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家长夜校’开设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课程,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提升了乡村家庭教育水平。自2024年7月份启动以来,全县开展乡村家长夜校259场次,有1.7万多名家长参加。”
从文化旅游到产业发展,从就业保障到教育提升,红河县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要、民生为本”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生态与经济共赢,民生与发展共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正奏响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更新时间:2025-04-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