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边围出来后,在老旧破围屋边上的一座豪宅里走出来一位中年男子,便询问他知道不知道河边围那座围屋的名字,他说回答不上来。真是奇怪事情,一个村子里就那么几座围屋,居然没人能说出这座破旧围屋的名字。虽然他说不出隔壁围屋的名字,但他告诉我乌石村还有一座围屋,但比较小,我便说那请你带我去看看吧。随即这位大哥便带我一起去看那座围屋。
这座围屋确实很小,只有二进小院子,也没有构造出“围”屋的感觉,要不是边上有个堡头,都看不出是座围屋。
带我来的那位赖大哥说,乌石围是赖家的老祖屋,其余那三座围屋是赖家的三个兄弟自建的,于是,我就暂且把乌石围之外的三座围屋称作“兄弟围”吧。
兄弟围这座围屋虽然小,但居住功能还是齐全的,只是面积小了些。
这里就是小围屋里的小祠堂。
这位站在院子里的就是带我来的赖大哥。
院子尽管小,但这里的排水系统还非常完善。这就是客家人建宅筑房的高妙之处。人家一个住宅都把排水系统建的这么完善,一座城市呢?现在我们的哪座城市不是一下雨就被淹?
离开“兄弟围”,我来到了赖大哥的豪宅楼上,在这里,我看到了乌石村的俯视图。
从这里看到了前面那个破旧围屋的全景。
也看到了河边围的俯视全景。
在房顶换了个角度后,我看到了乌石围的全景图。
这次我来到乌石村,不仅看到了乌石围,而且还看到了乌石围的“子围”—“兄弟围”。收获远远超出了预期,非常圆满。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