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石故居现在还住着侄孙,侄孙回忆:其子吴韶成多次回故居

福州螺洲镇那座老宅子,侄孙吴行还住在里面。

他说吴韶成生前多次回来,坐在榕树下,一待就是半天。

宅子里的地图、信件、绝笔诗,都在那儿。

门不上锁,谁都能进。

榕树下的守望者

那棵榕树的根,把墙都顶裂了,土鼓起一大块,枝干交错盘绕,像要把整个院子抱住。

福州螺洲镇吴厝村的人路过,总会抬头看一眼。

树下站着的人叫吴行,吴石的侄孙,守着这座故居已经几十年。

屋里像个小陈列馆,墙上挂满照片,最醒目的是吴石穿军装那张,保定军校毕业的,当年人称"吴状元"。

照片下面是玻璃柜,军服、奖章、发黄的信件,还有一摞摞档案复印件,最底下压着几张电报稿。

吴行用手指敲敲那叠纸。这些东西都是后来才整理的,早些年哪能随便看。

当年吴石还在院子里时,屋后头堆满了箱子,江防图、部队番号、渡江计划。

学生们常来参观。

孩子问:这屋里现在还住人吗?

吴行说:住啊,侄孙辈守着呢。

他小时候怕这老屋子。 风一吹门窗就响,母亲说老祖宗回来了。

现在不怕了,一天听不见这声响,心里倒不踏实。

门口常有人站着,拍照,看榕树,看那块匾。

匾上的字早就模糊了,来的人还是要指给同伴看。

螺洲镇的人现在不避讳提"吴石"了。课本里有他,老人们说他是保定状元。

有几年书上写"叛逆",后来又成了烈士,名头换来换去,最后留下来的,就是那张床、那棵树、那块匾。

吴行翻出一本回忆录,封面印着南京。里头全是吴韶成写的,密密麻麻,字很小。

1949年吴石离开那天,出门前塞给儿子二十块美金,说很快就回来。

家里人都当他是去台北上任,谁知道这一走就没回头。

第二年家里才知道他牺牲了,整个屋子静得吓人,谁也不敢再提。

吴韶成生前多次回故居。 坐在榕树下,看着院子,一句话也不说。

有时候进屋翻翻那些资料,看看父亲的照片,待上半天。

吴行说,他那时候眼神很复杂,像在找什么东西。

南京诀别与故居重访

1949年,南京城里人心惶惶,吴韶成在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有一天突然接到消息,父亲从福州来了,住在太平路安乐酒店。

他赶过去,路上还在想父亲怎么突然来南京,见面时,父亲脸色很差。

学校刚发生了惨案,吴韶成把经过讲给父亲听。

吴石听完,沉默了很久,只说了一句:日子不会太久了。

接着又说:李宗仁下不了决心,不接受和谈条件,我在南京没什么事好做了,明天就回上海。

临走前,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元美钞。 身上仅有的钱,全给了儿子。

那是父子最后一次见面,谁也没想到。

吴韶成后来回忆,当时还傻乎乎地点头,以为父亲说的"日子不会太久",是指战乱快结束了。

1950年6月,吴韶成偶然从一份英文报纸上看到消息。父亲在台北遇害。

他把那条新闻剪下来,用日记本夹好,保存了整整六十年。

多年以后对人说:那张旧报曾陪我辗转三省,从未离身。

父亲牺牲后,吴韶成不敢提父亲的名字,不敢翻老相册,连回螺洲老家都绕着走。

几十年,活得像一滴水,悄无声息地融进时代的洪流里。

改革开放后,他终于敢做一件事:为父亲正名。

开始频繁回福州,回螺洲,回那座老宅子。

吴行记得,吴韶成每次来都要在院子里转很久,摸摸那棵榕树,看看屋里的陈设。

有时候坐在二楼,对着那些军情图发呆。

他在写回忆文章,名很长:《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忆父亲》。

朋友笑他:这名谁记得住?他只笑笑:我爸懂就行。

为了写这篇文章,他多次回故居,重温往昔岁月。

翻看父亲留下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份资料。

吴行说,那段时间他来得特别勤,每次都要待很久,像在和父亲对话。

书籍与遗愿

吴石的书房里原本有一千多本书,兵法、古文、日文书,堆得到处都是。

他一生戎马倥偬,却勤于著述,作品涵盖军事理论与诗词文集。

在狱中写下的遗书里,特别嘱托:

余惟一资财全在书籍,望将来儿辈善为我整理保存,能请诸友好协助为我设小规模图书馆以作纪念。

这个愿望没能实现,战乱后续中,吴石毕生收藏的书籍与手稿大多散失。

吴石遗书(部分)

吴韶成对此深感愧疚,后来把能找到的书全部捐给了郑州大学,还自掏腰包设立了"吴石奖学金"。

他说:人去了台湾,书得留在大陆。

现在学校图书馆里还能翻到那些书,书页后面贴着"吴石将军家属捐赠"的标签,字迹工整。

吴韶成拿出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就想告诉年轻人:有一种忠诚,不在口号里,在选择中。

还在回忆文章中,记述了父亲在昆仑关战役中的往事。

1942年初,吴石调任第四战区参谋长,协助司令长官张发奎指挥调度。

当时日寇企图打通京广线,进逼桂南,战事吃紧。

在昆仑关战役期间,吴石白天不离地图,晚上不离电话,连续数日目不交睫。

有一次因极度疲惫,蚊帐半夜被烧着也不醒,险些酿成大火,幸得及时扑灭。

最终昆仑关一战取得重大胜利,全歼日军精锐,士气大振。

这段往事,吴韶成是从父亲生前秘书那里听来的。写进文章时,他特意标注:这些细节真实可靠,有据可查。

吴行也感慨: 吴石一生清廉,未置私产,辗转各地均居住公房。为人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不图私利。

正因如此,才能做出那些事情,才能守住那些秘密。

那些书,那些手稿,本该汇成一座小图书馆。

如今散落各处,只剩下郑州大学图书馆里的几百册,还有那个每年都在发放的奖学金。

故居里的历史印记

这老宅子不收门票。大厅摆着几个展柜,二楼空出几间房,墙上是军情图、书信,桌上摊着训词。

里头有父亲在牢里写的诗,还有绝笔。

旁边挂着张老地图,红笔标着渡江防线。哪个地方多少人,炮放在哪,字迹微微发抖,一笔一划写得极认真。

吴行指着地图说: 这是父亲留下的复本,当年画这张图,是拿命在换。

好多来看的人,就盯着这图看,不说话,只听见有人小声念:"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前两年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一播,来的人更多了,在门口拍照,在榕树下合影。

一进屋,看到那些地图和材料,一下子就都安静了。

好多年轻人转一圈才明白,吴石做的事不光是送情报,还拖延防务部署。

福州城因此得以和平解放,没有巷战,没有炮火焚城,老百姓的灶台没凉,孩子的书包没丢,整座城的烟火气保住了。

吴行每天都在这里,早上开门,晚上关门,接待来访的人,回答各种问题。

有人问吴韶成现在怎么样了,他说2015年已经去世,享年88岁。

有人问那些书现在在哪里,他说在郑州大学,可以去查。

有学生问: 吴石为什么要这么做?

吴行想了想,说:他相信那条路是对的。就这么简单。

故居里的东西会一直摆下去,那张地图,那些信件,那本回忆录,都会在这里。

榕树还在长,根还在往下扎,墙还在被顶开。

螺洲镇的人说,这树有灵性,知道有人守着这座宅子。

吴行说自己会一直守下去,等以后实在守不动了,会找人接手。

这座宅子不能空着,里面的东西不能散,因为这不是一座普通的老房子,这是历史留下的印记。

每天都有人来。 拍照的,做调研的,带孩子来接受教育的。

吴行都会耐心讲解,从榕树讲到院子,从院子讲到屋里,从屋里讲到那张地图。

讲到最后,总会停在吴石的照片前,说一句:这就是他。

那张照片里,吴石穿着军装,眼神坚定。照片已经有些褪色,人的轮廓还很清晰。

保定状元,福州名士,密使一号。

这些称号背后,是一个人用一生做出的选择。

故居还在,侄孙还在,那些故事还在被讲述。


参考信息:

《实探福州吴石故居,吴石侄孙回忆:其子吴韶成多次回故居重温往事,为父撰文》·荆楚网-湖北日报网·2025年10月11日

《吴韶成:忆父亲吴石最后的日子》·昆仑策·2025年10月10日

《吴石孙女吴红:"我为爷爷感到骄傲"》·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6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旅游   侄孙   故居   韶成   父亲   榕树   福州   宅子   南京   泉下   屋里   保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