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休学后艰难复学,没想到遭遇社交难题,按我这3个方法做

01

女儿之前遭遇过校园霸凌,内耗严重,曾在家休学过一年。

因为当时住宿在学校,很多事我们没能第一时间察觉。

那段时间,她给家打电话次数越来越少,周末回家越来越沉默。

我们当时以为只是学习压力大,还总劝她“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别想太多”。

当她鼓起勇气抱怨某个同学如何针对她时,我又用成年人的逻辑去敷衍:“你跟他合不来,就别搭理他,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这轻飘飘的“没什么大不了”,把她最后的求助通道也堵上了。

后续变本加厉的孤立和隐形的排挤让孩子变得更加郁郁寡欢。

当我们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抑郁情绪压垮了她的精气神。

万般无奈下,我们为她办理了休学。

经过将近一年的调整和准备,女儿终于鼓足勇气回到学校。

我们帮她换了一个新班级,本以为切断了过去的源头,一切能重新开始。

不用再面对那些欺负她的人,可以安心学习。

复学之前女儿依旧焦虑。她无数次忐忑地问我们:“新同学会好吗?会不会还是没人理我?”我们只能不断安慰她:“不会的,大家都很友好。”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复学后的第一次月考,她的成绩一落千丈。

更致命的是,一个同学随口说了一句:“之前的尖子生,现在就这水平?”

就这么一句话,女儿构建了很久的心理防线,瞬间全面崩塌。

第二天早上不起来,躺在床上,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

无论我们怎么劝,就是一句话:“我不去学校了!我再也不去了!”

那一刻,我浑身发冷,巨大的恐惧攫住了我——难道我们所有的努力,又要白费了吗?复学之路,才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吗?

02

毕竟之前调整了一年,这一次我不在像之前一样上来就指责、说教。

我开始学习,试图从根源上理解女儿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直到接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我才幡然醒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春期孩子的核心发展任务就是获得“自我同一性”,而这份认同感,主要就来源于健康的同伴关系。

而同龄人的敌意、针对或者孤立,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消极心理。

我过去采取不接纳和忽视的处理方式,无异于让女儿遭遇了“二次创伤”。

我也终于懂了,为什么在新班级一句简单的质疑,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复学后,任何与过去相似的情境——一句同学的质疑、冷漠的态度、甚至只是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一个“扳机点”,瞬间激活孩子的创伤记忆,引发焦虑、恐惧和无助。

理解了这些底层逻辑,我的焦虑化为了心疼和清晰的方向。

我知道,我需要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他。


03

1、先接纳情绪,把学习的事往后放一放

我过去最大的错误,就是急着解决问题,生怕她复学失败,一切重来。

然而当孩子处于“情绪脑”时,她根本听不进任何道理。

先人后事,情绪安全着陆后,“理智脑”才能回归。

我先把上学的事往后放一放,不逼着她必须回学校。

我明确地告诉她:“在我们家,你这个人,永远比你的成绩重要一万倍。咱们不聊作业,不聊考试,天塌下来有妈妈顶着。”

然后帮她把复杂的情绪“命名”。

我说:“妈妈知道你特别难受,同学的质疑太扎心,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努力全被否定了,特别委屈,特别愤怒?

我猜,你除了生气,还有些害怕,担心其他同学也用异样的眼光看你,是吗?”

我坚定地告诉女儿:“在复学这个阶段,感到难受和退缩是非常正常的,很多孩子都会这样。这不是你的错,我们慢慢来。”

当孩子的情绪被最亲的人看见、命名并合理化,大脑中负责恐惧的杏仁核就会被安抚,女儿慢慢从“逃跑”的应激状态中平静了下来。

2、教孩子客观看待他人评价,守护自信

我不能永远帮他挡掉所有恶意的声音,她最好自己拥有一套过滤系统。

其实,困扰孩子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

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观点”。

我告诉女儿:

“事实就像是你面前的桌子,是硬的,大家都认可。比如‘你从其他班级转来’、‘你这次月考没考好’,这是事实。

而观点呢,像每个人嘴里呼出的气,是热的、飘忽不定的,比如‘他觉得你水平不行’,这只是他个人一时的、片面的想法。

而且他说那些话,可能是自己没考好心里酸,或者没过脑子随口嘴欠。

他没有经历过你休学的挣扎,也没有权利否定你的努力。你复学后每天认真写作业、订正错题,哪怕没考到理想分数,这份坚持已经比班里很多同学都厉害的。”

当我耐心的把女儿做得好的地方描述出来,让女儿清晰去看到自己复学之后的成长和进步,女儿对自己也会更有信心。

3、扩大社交面,寻找让孩子舒适的社交圈

旧有的创伤让孩子对社交充满了恐惧和无力。

如果只是浅显的鼓励孩子“你要勇敢交朋友”,毫无用处。

她需要的是具体的、能做到的行动指南。

行动的起点一定要足够小、足够轻松,让孩子感受到 “我可以做到” 的成就感。

先把社交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微小的行动。

比如,向同桌借一支笔,并说 “谢谢”;课间休息的时候,对一个看起来面善的同学微笑,点头;在小组讨论时,说出一个自己的观点。

看到同学发的朋友圈照片,可以给同学点个赞。

不追求成为朋友,只追求完成这个小小的、友好的动作。

也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做社交桥梁。

比如买孩子喜欢的动漫角色谷子周边,背“痛包”,引起频率相同的朋友。

让共同爱好代替刻意的搭话,社交压力会小很多。

这个过程,像牵着一只受惊的小蜗牛散步,急不得。

差不多过了两周,有一天晚饭时,她忽然主动跟我说:“妈,今天那个谁又阴阳怪气了一句,我没理他,他也就没下文了。” 语气平静,像是在说一件别人的事。

后来,她通过社团活动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话渐渐多了起来,脸上也有了笑容。

虽然她现在的成绩还没回到巅峰,但那又怎样呢?

我知道,我的孩子,她守护自我的力量正在生长,而这,比任何一张漂亮的成绩单,都让我感到踏实和欣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8

标签:育儿   社交   难题   艰难   没想到   女儿   方法   孩子   同学   情绪   恐惧   创伤   焦虑   事实   观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