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微信公关总监“粥姨”的播客,说每天还有7.8亿人进朋友圈,1.2亿人发内容,数据挺稳定,觉得“朋友圈凉了”是大家的信息茧房。

但我身边好多朋友早就不发圈了,要么只看不发,要么干脆关了入口,这事儿还真不是个别情况。
本来想跟大家聊聊这矛盾到底咋回事,后来发现,其实不是朋友圈本身凉了,是它早就从当初那个轻松分享的地方,变成了让人累得慌的“负担场”。
今天就跟大伙儿掰扯掰扯,我们为啥慢慢从朋友圈“撤了”。

记得2012年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那时候发圈特随意,吃桶泡面拍张照配句“今天懒得做饭”,就能收到好几个同学的评论。
现在再看我那位叫老陈的朋友,每次发圈前都得琢磨半天,他说“现在发条状态,比写工作报告还难”,这话我太有体会了。
为啥会这样?还不是朋友圈里的人越来越杂了。

以前好友列表里都是同学、发小,现在呢?同事、客户、亲戚,甚至一面之缘加的人都在里面。
2012年9月微信出了“不看他/不让他看”的功能,当时觉得挺实用,后来发现这根本不够用。
到2017年出“三天可见”,我身边好多人立马就开了,现在这功能几乎成了默认设置,上海那位叫露丝李的女白领说得挺实在:“不是有啥见不得人的,就是不想让新加的人太快看透我的过去。"

更别说后来出的那些功能了,图片编辑、视频动态,还有2024年给苹果用户更的live图,2025年安卓也用上了。
本来是想让分享更生动,结果反倒添了麻烦。
我有个朋友小王,发了张咖啡厅自拍的live图,点开居然能听见她跟朋友吐槽“这张脸修了半小时”,吓得她秒删。

现在发圈哪儿是记录生活啊,简直是“表演生活”,稍微不注意就翻车。
我还查过点数据,现在微信月活用户都13亿多了,好多人好友数量超500,真正认识的没几个。
自媒体博主小东东说他好友3000人,认识的不到500,每次发圈都要分组,后来干脆不发了。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问,不想发就不发呗,为啥说“逃离”这么严重?其实你没发现,现在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的圈了,好多时候成了工作圈、广告圈。
我认识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公关赵女士,她们领导明确要求转发公司推文,还得截图发工作群,她的朋友圈里全是行业资讯,连点生活痕迹都没有。

这事儿让我想起社会学家戈夫曼说的“拟剧理论”,说社交就像演戏,每个人都在管理自己的印象。
放在朋友圈里太贴切了,我认识的大厂程序员大白,现实里每天挤地铁、吃外卖、加班,朋友圈里却全是在咖啡馆看书、周末爬山的照片。
他自己也说“知道有点虚伪,但大家都这样”。
2016年《新周刊》就写过“滚蛋吧!朋友圈”,里面说的“红包党、点赞党、营销党”,现在不仅没少,还多了“工作党”。

更让人头疼的是信息过载,打开朋友圈全是焦虑文、八卦,有时候真想说“这些我不想知道”。
关闭朋友圈一个月的吴大美女跟我说,以前发圈要花半小时修图、想文案,发完还老看谁点赞,现在把时间用来学画画,心静多了。
还有那种社会比较带来的焦虑,我朋友二狗失业在家,看前同事晒欧洲度假、同学换大平层,心里总不是滋味。

后来他关了朋友圈,反倒想通了:“那些光鲜背后,指不定也有鸡飞狗跳的事儿。
”这种焦虑真没必要,生活是自己的,跟别人比来比去只会累着自己。
现在好多人逃离朋友圈后,反而找到了更舒服的社交方式。
要么跟三五好友私聊,要么建个小群聊天,要么干脆线下聚聚,一起看场日落、吃顿好的。
我觉得这不是社交退化,反而是社交“提纯”以前追求加多少好友、点多少赞,现在更在意跟真正重要的人好好相处。

说到底,朋友圈本来是用来滋养感情的,如果它变成了消耗精力的地方,那消失和撤离就是最合理的选择。
毕竟我们活着是为了轻松自在,不是为了在朋友圈里“演”完美的自己。
与其花时间琢磨怎么发圈,不如把时间浪费在真正美好的人和事上,你说对吧?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