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年轻人挤爆了全国的山川湖海。
武功山上,“三步一个小吊带,五步一个瑜伽裤”;
泰山的厕所,变成了夜宿地;
沙漠里骑骆驼的游客阵仗,堪比古代攻打匈奴的大军。
明明是期盼已久的假期,却被人山人海浇了冷水。
于是,一种“聪明人”选择的方式悄然走红——平替旅游。
不想去三亚看人头,转头就被推荐万宁、北海;
不想排队拍网红景点照片,就搜起了“云冈石窟平替”——龙山石窟;
不想看不起也玩不起国外风景,就找国内的“小瑞士”“小圣托里尼”“小镰仓”……
听起来划算又聪明,实际呢?
有网友吐槽去了一处所谓“富士山平替”,结果那座山是白漆刷的,山顶的“雪”是涂料铺的。
草地是塑胶拼接的,湖泊是鱼塘改造的,白马……只有门票宣传册上有。
还有什么“XX人的五渔村”“XX的阿勒泰”,滤镜一调确实像,实地一看:草皮没铺完,墙皮没刷干净,厕所找不到。
有人开始调侃:
“毛坯的旅程,精装的朋友圈。”
为什么平替旅游火了?
简单,因为年轻人没钱但又不甘心过得太将就。
马蜂窝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平替旅游相关内容增长134%,有超200万人分享经验,其中90后和00后占比近六成。
他们不是不想去真正的瑞士、日本、马尔代夫,而是:
所以他们愿意在本地、周边、冷门城市寻找一种“性价比高的逃离”。
这其实不是妥协,是智慧。
当然,并不是所有“平替”都能惊艳。
网上充斥着“照骗式平替”:
你一吐槽,还有人冷嘲热讽:“你没有发现美的眼睛。”
但问题不是眼睛,而是尊重。
你可以做平替,但别硬凹。
别把临时工地硬拍成马尔代夫,也别把乡村广场扯个帆布就叫圣托里尼。
我在包头经营珠宝回收生意。
五一假期,来我店里回收金饰的人变多了——有人是资金周转,有人是换现去旅行。
有个90后女孩对我说:
“不去三亚了,机票贵又人多。我去北海,住民宿、吃海鲜、发呆晒太阳,比去看游客脑袋好玩。”
她用卖掉的一个K金手镯换来了三天轻松——“没有滤镜,也不打算发朋友圈,就想好好喘口气。”
听她这么说,我突然觉得,“平替”的意义,不是追求某种虚拟的浪漫,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找一个体面又不太累的出口。
年轻人的“平替旅游热”,表面是对顶流景点的反感,本质是:不想再为了过假期,搞得更累。
一个地方能不能成为好平替,取决于它有没有底蕴、诚意和服务。
一段旅程能不能舒服,取决于你愿不愿意为自己而活。
—
结尾互动:
你五一去了哪里?
是选了热门景点人挤人,还是找了个冷门小镇躲清静?
有没有哪些平替景点让你惊喜或崩溃的经历?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最想给大家推荐或避雷的地方。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