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中美双方都对外表态,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将于5月12日发表联合声明,中方代表团表示,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达成了重要共识。
对于中美两国来说,在最近相当长的这段时间内,没有比今天听到的这个消息更加正面,更加积极,甚至更加鼓舞人心的了,在过去,这种会面,不少时候像是唱大戏,锣鼓点敲得响,各自表态一番,回头该咋样还咋样,可这次还真有点不一样。
不光是时间聊得长,双方透出来的风声也耐人寻味,“实质性进展”、“重要共识”,这些词儿,在外交场面上可不是随便用的,分量沉甸甸,连大洋那边,财长、贸易代表都出来说“富有成效”,这在眼下这气氛里,可真不多见。
说到底,重要的不是谈成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买卖,而是双方好像又找到了一个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唠嗑的频道,这就跟两口子过日子似的,锅碗瓢盆摔一地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还得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把疙瘩解开,这日子才能过下去,国与国之间,道理也是相通的。
这回能坐下来好好说话,可不是谁大发慈悲,也不是谁突然就服软了,说白了,是两边肩上都扛着不小的压力,都需要这么个台阶下,缓口气。
我们这边,外贸的数字摆在那儿,确实不太好看,尤其是往美国送东西,那真是哗哗往下掉,珠三角、长三角那些指着出口吃饭的厂子,老板急得跳脚,工人等着米下锅,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
官方文件里都开始说“外部不确定性”,话是委婉,但大家都懂,出口这辆马车,跑得有点吃力了,美国那边呢?也别光看有些政客嗓门大,老百姓的账单和企业的成本,那才是真金白银的疼,本来想用高关税砸疼别人,结果自家的企业也跟着叫唤。
沃尔玛、家得宝那些零售巨头,货堆在仓库里,供应链拧成了麻花,想进的进不来,想卖的卖不出去,连彭博社都出来分析,这高关税啊,最后还是自己人买单,东西贵了,钱袋子瘪了,这火慢慢烧到自家院子,谁都顶不住。
而这次的通报里,有句话特别有嚼头:“建立新的经贸磋商机制,并明确牵头人”。这话听着官方,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
以前那种谈判,很多时候跟救火队似的,哪儿冒烟了,赶紧拉一帮人过去扑火,火灭了就散伙,下次着了再说。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法子,治标不治本,解决不了根上的问题。
现在说要建“机制”,还指名道姓地安排了“牵头人”,这味道就不一样了,这就好比看病,从原来发烧了才想起找大夫,变成了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意思是,双方都明白,指望一次谈话把所有事儿都捋顺了不现实,这是个长期活儿,以后沟通就有个章程,有固定的人对接,遇到麻烦知道找谁、怎么谈,不用每次都从头搭台子唱戏。
这个“机制”的意义,可能比具体谈成几单生意更重,它说明双方都认了,摩擦和分歧以后少不了,是常态,关键是怎么管住这些火星子,别让它燎原,别彻底撕破脸,这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务实,等于说,这关系里,得装个“减震器”,加点“润滑油”。
新华社的通稿里头,提了一嘴,说联合声明计划在5月12日发布,这个日子,对我国人来说,心里头总会咯噔一下,是汶川地震的纪念日,选在这个节点上,放出一个可能带来点暖意的消息,要说是纯粹的巧合,未免也太巧了些。
当然,我们不能钻牛角尖,过度解读,但也犯不着完全忽略这种时间点上的心思,或许,这是想透出点什么信号?比如,在经历过伤痛和考验之后,大家对安稳日子、对向前发展,都有着共同的念想?
又或者,是想借着这个特殊的日子,给这份来之不易的“共识”,添上一抹超越铜板算计的人情味儿?
不管是不是有意安排,这个时间点,确实让这份声明多了些值得咂摸的余味,它好像在提醒我们,在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利益的算盘珠子背后,还有些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人的情感,比如对未来的共同期盼。
消息刚一出来,股市期市的反应最灵敏,也最实在,美股那边期货抬头,国内有些相关的板块也跟着热乎了一下,这可不是谁吹出来的,是那些捏着真金白银的投资人,用自己的钱袋子投了赞成票。
他们为啥看好?道理也简单,市场最怕的就是“闹不准”。之前那种剑拔弩张,三天两头琢磨着又要加码制裁的气氛,让做生意的人心里头都七上八下的,没个准谱,现在,看到两边能坐下来,还能谈出点“实质性进展”,甚至盘算着弄个“长效机制”,这不就等于给市场喂了颗定心丸嘛。
至少,短期内再爆发大规模冲突掀桌子的风险,眼瞅着是小了些,这对那些做外贸的小老板、小企业来说,比啥都金贵,他们的买卖本来就利薄,真经不起关税大棒来回折腾。现在能缓口气,哪怕只是关税能松动那么一点点,对他们来说都是雪中送炭。
当然了,我们也别高兴得太早,一竿子把船撑到家,觉得中美关系从此就一马平川了,那些埋得深的结构性矛盾,科技上的你追我赶,产业链的重新布局,还有地缘政治那些弯弯绕,都不是一两次谈判就能掰扯清楚的,这些老问题,还会时不时冒出来,搅动一下局面。
这次谈判的成果,更像是在一根绷得死死的弹簧上,稍微松了松劲儿,让大家都得了片刻喘息的机会。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高烧暂时退了点,但病根儿还没彻底刨掉呢。
不过,就算是喘口气,也很宝贵。尤其是对我国来说,闷头搞经济,需要一个相对安稳的外部环境,外贸企业能喘匀了气,大伙儿的饭碗就能端得稳一点,老百姓心里的底气也能足一点,能不能把这“好好说话”的劲儿保持住,把那个“磋商机制”真正转起来,这棋还得一步一步看。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