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张梦婷)暑假期间,乌鲁木齐多个家庭上演着相似的场景——孩子们沉浸在手机游戏中,家长则在“再玩一会儿”的请求中疲于应对。这场关于电子设备使用的拉锯战,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新挑战。
亲子拉锯 孩子的“刚需”与家长的“两难”
“轩轩,都喊你三遍了,该回来了吧!”8月5日下午,位于经开区(头屯河区)和兴帝景小区的凉亭里,13岁的王梓轩正和小伙伴围成一圈打着手机游戏,电话里妈妈的催促声拔高了几分,王梓轩嘴里答应着“马上回来”,可手指还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游戏音效盖过了妈妈的呼喊。
王梓轩开学上七年级,每天都会用平板电脑看动漫,有时还会和朋友打一会儿游戏。王梓轩说,父母限制了每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但他的同学都在线上组队玩游戏,他如果不参与就“插不上话了”。
对于学生而言,电子产品是工具,也是“社交入场券”。16岁的李雨桐曾因短视频“失守”:刷视频拖延作业被老师批评后,家长与她约定“完成作业可使用手机,父母下班后上交”。
“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但完全不看也不现实,同学会分享热门内容,不参与就像脱节了。”
而家长们的困扰则更具体。“定了‘晚8点后不准碰手机’,可他总能找到‘查作业’‘同学问问题’的理由。”王梓轩的妈妈李玮无奈道,甚至发现孩子半夜躲在被窝里打游戏,“气得想摔手机,又怕激化矛盾”。
水磨沟区天筑苑小区居民林叶敏在业主群求助:9岁孩子上网课时偷看视频,“抓到第二次了,没发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次”。
群里的共鸣声此起彼伏:“盯太紧,怕逆反,不盯怕失控”“用家长控制功能,他就借同学的手机玩,防不胜防”……家长们在“严管”与“放任”的天平上反复摇摆,陷入两难。
心理教师 沉迷背后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本质是对即时反馈和情感联结的渴望。”红山教育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员、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图娅·佐尔科的分析,为这场拉锯战提供了新视角。
她指出,从心理层面看,孩子沉迷手机的背后有双重原因:客观上,游戏的即时奖励、短视频的快速刺激,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成就感;而同学间的线上互动,则满足了青春期孩子对归属感的需求。主观上,手机更像一面“情绪镜子”,学业压力大时,短视频能快速缓解焦虑;感到孤独时,游戏队友的陪伴能填补空虚;探索欲强时,网络世界又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刺激。
“很多家长把问题简单归为‘孩子自控力差’,但忽略了他们在现实中可能缺失的东西。”图娅·佐尔科举例,若孩子在家庭中缺乏高质量陪伴,或课余生活单调,手机自然会成为“替代玩伴”。
针对暑期手机管理难题,图娅·佐尔科提出“理解先行、参与共建”的解决思路,帮助家长将“拉锯战”转化为“合作题”。
她建议,先懂动机,再谈规则。比如主动询问“今天刷到什么有趣的视频?能讲给我听听吗?”当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好奇而非评判,反而会愿意分享。第二是共商规则,赋予“自主管理权”。家长可与孩子约定手机使用的总时长、每周上限、使用场景等,比如:每日用手机总时长3小时,游戏时间30%、社交时间30%、学习40%,而非家长单方面规定“只能玩1小时”。当孩子觉得自己是规则的参与者而非被管控者,抵触心理会大大降低。第三,用“现实满足”替代“屏幕依赖”,建议家长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如户外骑行、亲子阅读、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让他们在责任感中获得价值感。家长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在家庭中的手机使用频率,“当父母放下手机陪孩子打球、聊天,孩子自然会觉得现实世界比屏幕更有趣。”图娅·佐尔科说。
家长教孩子正确和安全地使用手机
目标 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用手机公约”
目标 逐渐减少手机的使用
家长帮孩子找到“玩手机”的替代事情
目标 放下手机不沉迷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