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贵阳游客莫依来说,黔东南的村寨是她想一再探访的地方。当“井上见”民宿的活动通知映入眼帘时,她心头一暖,立刻决定启程。“它像一个温暖的召唤,让我格外期待与侗寨长者的这次特殊聚会。”

在大利侗寨,年满70岁的长者被尊为“寨老”,他们是村寨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侗族文化的传承者。10月29日,“井上见The Well House”稻田民宿前的草地上,一场秋日家宴悄然拉开帷幕。民宿创始人张十八介绍,自2023年起,每年重阳,用一场温馨的家宴向寨老们表达崇高的敬意与感恩,已成为民宿与村寨的“温暖约定”。“我们想让操劳一辈子的寨老,在这一天能做自己的主角。”
活动中,除了共品佳肴、共饮米酒环节,主办方还特别安排了“丢手绢”等充满童趣的集体游戏,让长者们重温旧日时光。“牛腿情歌”“侗族大歌”以及精彩纷呈的侗戏表演,也为这场聚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午后的风带着新稻的清香,轻轻拂过草地。寨老们坐在矮凳上,银饰在阳光下闪烁。人群中,从北京赶来的英国苏格兰音乐家Peter ohare 抱着吉他,与一位怀抱月琴的侗族寨老相对而坐。月琴轻拨,吉他声随之响起,东西方乐器在未经排练的情况下,奏出了意想不到的和谐旋律。
“我唱了一首自己写的歌,关于苏格兰的自然与家乡。”Peter ohare告诉记者,他与妻子带着仅8个月大的孩子辗转4座城市才抵达这里,尽管与老人们语言不通,但音乐能超越言语传递情感。“希望快乐,希望家人平安的心意是相通的。”

“丢手绢咯!”随着一声吆喝,几位寨老被邀请加入游戏。平日里沉稳的长者,此刻像孩子般笑着奔跑,被抓到时还会不好意思地捂脸,惹得周围人阵阵欢笑。莫依站在一旁,举着手机记录这一幕,眼睛里满是感动,“他们操劳了一辈子,此刻的笑容特别童真,像变回了小孩。”
不远处,来自广东的摄影爱好者张小糕正忙着给寨老们拍照。张小糕告诉记者,被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她已多次到访这里的村寨。“这次活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村寨,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与生活。”在她看来,镜头不仅是记录工具,更是与老人交流的桥梁。“我想捕捉他们此刻最真实的状态,而不只是一张照片。”

活动现场,还有不少嘉宾带着“十八般武艺”而来:中医推拿师蹲在老人身边,轻柔地按压穴位;有人掏出指甲刀,小心翼翼地给老人修剪指甲……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向这些守护着传统文化的长者们表达敬意。

张十八告诉记者,自从在大利侗寨开办民宿,他便希望民宿能成为连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桥梁”,将村寨质朴的本色与深厚的文化,真实地传递给每一位住客与传统文化爱好者。

随着2023年稻田民宿的落成,更为宽敞的场地使举办秋日家宴成为可能。“我们希望城市来客不仅能在此舒适居住,更能收获乡村的宁静与温暖,同时也让寨老们感受到被尊重与关爱。”张十八谈到,看到许多人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回馈村寨、陪伴长者,今年家宴便以更开放的姿态,诚邀各方参与。
夜幕垂落,民宿庭院里灯盏星罗,酸汤鱼与糯米饭的香气在空气中交织弥漫。寨老与远道而来的宾客围坐长桌,举杯互敬。兴之所至,寨老们唱起了侗族大歌,旋律如山间清泉,淌过夜色,飘向远方。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英国苏格兰,但此刻在这里,却感觉像回家了一样。”Peter ohare动容地说道。歌声、月光与情意交融,天南地北的人们在此刻相聚,也将这份因相聚而生的温暖,长久地留在了每个人心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黄若佩
部分图片为井上见民宿提供
编辑/陈江南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