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广汉人,去了趟广元后,聊聊对广元的真实感受,都是实话

作为一个在广汉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人,我原以为川北的城市气质都大同小异。直到上个月因工作原因在广元停留五日,这座被嘉陵江环抱的山城,彻底刷新了我对"川北门户"的认知——它既有剑门关的千年风骨,又有市井巷陌的温热呼吸。


一、历史的分量比山还沉


在广元街头随便找家茶馆坐下,茶碗里都能捞出半部三国史。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咽喉要道,剑门关的城墙砖上至今留有马蹄铁摩擦的凹痕。当我真正站在关楼前,才理解陆游笔下"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苍茫——这里最窄处仅50米的隘口,硬生生卡住了二十万曹军的铁蹄。


更让我惊讶的是市区内的千佛崖。嘉陵江东岸的绝壁上,现存造像7000余尊,比广汉三星堆青铜器的数量还多。那些从北魏延续到清代的石刻,有些佛像的衣袂褶皱里还嵌着鸽子窝。文物保护员老张告诉我,最老的佛像已经1500多岁了,"比我们老广元人还见多识广"。


二、山水之间藏着另一重宇宙


广元人把山当客厅用。清晨六点的凤凰山公园,打太极的老人与晨跑的年轻人共享同一条石阶;傍晚的南河湿地,钓鱼的大叔和拍婚纱的新人隔水相望。但最震撼我的还是明月峡——这条4公里长的峡谷,竟同时陈列着先秦栈道、纤夫石阶、宝成铁路和高速公路,四层时空在绝壁间垂直铺展。


在曾家山见到喀斯特天坑时,我突然理解了广元人的性格来源。那些直径数百米的巨大凹陷,像被陨石砸出的伤口,却在坑底生出了翠绿的农田。这种"伤疤里种菜"的生命力,或许就是山城人的日常哲学。


三、烟火气里泡着老川北的魂


广元人的早晨是从一碗凉面开始的。和成都的甜水面不同,这里的凉面要配酸菜豆花稀饭,案板上永远摞着半人高的蒸笼。我在老城河街发现一家三代人经营的小店,老板娘舀辣子的手势像在画山水画:"我们家辣椒面要过三次筛,粗的做油辣子,细的拌凉面。"


夜市里的江湖更精彩。嘉陵江边的码头烧烤摊,老师傅烤豆腐干时要刷三次料:先酱、后油、最后撒芝麻。隔壁卖核桃饼的大姐见我拍照,硬要塞给我半块刚出炉的饼子:"尝尝,这是用我们青川核桃现剥的仁。"


四、慢节奏下的生活智慧


在广元五天,我的手机计步器日均少了两千步。这里公交车靠站时会多停五秒等老人,菜市场的商贩给香菜捆的稻草绳能当量尺用。最难忘在皇泽寺门口,看门的大爷用保温杯给我倒茶:"武则天的洗澡堂子有啥看头?去后山转转,我们新栽的桂花树比石碑好看。"


在翠云廊的古柏树下,护林员老李的比喻让我记到现在:"这些树就像广元人,看着枝干歪歪扭扭,其实根扎得比谁都深。"确实,那些穿过三国烽烟、汶川地震依然挺立的古柏,和广场上跳坝坝舞的大妈们,共享着同一种生存智慧。


临别时的新发现


回广汉前,我在嘉陵江二桥看到有趣一幕:钓鱼的大爷们把遮阳伞倒插在护栏上,远看像一排彩色蘑菇。江风裹着对岸火锅店的香味掠过鼻尖时,突然想起李白写过的"蜀道之难",此刻却觉得,广元人早把天堑走成了通途。


这座城就像它最出名的剑门豆腐——外表粗粝,内里绵密,经得起千滚万煮,依然保留着黄豆的本味。若你问我还来不来,我的答案是:等秋风起时,还要去凤凰楼顶看满城银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旅游   广元   汉人   实话   真实   嘉陵江   广汉   凉面   古柏   绝壁   辣子   石阶   佛像   喀斯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