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夜爬泰山?网红打卡背后的安全盲区令人警醒

9月27日,28岁的湖北男子李小龙在泰山失联20多天后,遗体终于被找到——位置在声声亭西侧崖下约150米处。他原本打算国庆节回家相亲,9月2日凌晨独自进山,再没出来。监控最后拍到他穿着白色短袖、背着双肩包,手机电量耗尽后,定位永远停在了“开明路观景台”附近。

从9月3日开始,当地公安、消防和民间救援队一起展开高强度搜救。公开信息显示,前后动用了30多架无人机,还有热成像仪、高倍望远镜,多次组织绳索垂降作业,对悬崖、碎石带和密林这些高危区域反复排查。有参与搜救的志愿者说,有些陡坡坡度超过70度,人得靠专业装备才能靠近,再加上夜间低温和突然下雨,搜寻难度很大。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遗体直到9月26日才被发现,距离失联已经24天。值得注意的是,9月2日上午8点多,后石坞索道附近曾拍到一个疑似他下山的身影,但出口登记处没有他的出山记录,这个细节到现在也没个明确说法。

李小龙不是那种经常爬山的人。家人说他之前没表现出什么异常,也没参加过什么高风险的户外活动。他选择夜爬泰山,很可能是受社交媒体上“日出打卡”“夜爬挑战”这类内容影响。泰山每年游客超过800万人次,夜爬的人这几年明显多了起来,但配套的安全指引没跟上。很多人其实低估了夜爬的风险——晚上看不清路、温差大、台阶湿滑,有些地方连护栏都没有,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有个在户外救援行业的朋友提过,泰山近五年至少发生过3起类似的失联事件,其中两起最后确认是坠崖。这事不只是个人冒险的问题,也暴露出热门景区在高风险时段管理上的漏洞。把“网红打卡”当成普通徒步,本身就是一种误判。

对比国外一些成熟的山地景区,比如日本富士山或者瑞士少女峰,都有强制登记、电子围栏预警,甚至夜间限行的措施。泰山作为开放型景区,红门入口虽然装了监控,但缺少实时人流管控和异常行为识别系统。更关键的是,目前景区对“独自夜爬”这种高风险行为没有明确的劝阻机制。实际情况是,大量游客通过社交平台看攻略,却很少留意官方的安全提示。2024年泰山景区总共发布了12次安全提醒,但基本集中在节假日,对平日夜间登山几乎没专门预警。换个角度想,如果当时李小龙的位置共享没断,或者景区有低电量自动报警联动机制,结果可能不一样。这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公共安全响应体系的短板。

李小龙的遭遇让人心里发沉。他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夜爬泰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人为日出,有人为挑战,有人只是跟风。但山不会因为你是新手就放你一马。台阶在夜里看不清,风一吹就站不稳,手机没信号,连呼救都困难。搜救队的人说,有些地方连无人机都飞不进去,只能靠人一点点往下探。24天,家人等了整整24天,最后等来的是崖底的一具遗体。

其实景区不是没动作。这几年泰山陆续加装了部分照明和警示牌,但夜爬路线长、地形复杂,光靠几块牌子根本不够。而且很多游客压根不走常规路线,为了抄近道或者找“机位”,专挑没人的小路走。有人凌晨三点还在发朋友圈,定位显示在中天门附近,配文“离日出还有两小时,冲!”——没人知道下一秒会不会一脚踏空。

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说走就走”的浪漫,却很少提背后的代价。你刷到的可能是别人拍的日出云海,看不到的是他们凌晨摔伤后独自在石缝里熬到天亮。救援队的人说,每年都有人因为鞋子打滑、体力不支或者迷路被困,轻的送医,重的……就和李小龙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管?完全禁止夜爬不现实,毕竟这是泰山的传统项目,很多人专程为这个来。但放任不管,又等于默许风险。有建议说可以设夜间登山预约制,限制人数,强制携带定位设备;也有人说应该在关键路段加装感应摄像头,一旦检测到异常停留就自动报警。但这些都还没落地。目前游客进山基本靠自觉,景区广播循环播放“注意安全”,可谁真会因为一句提醒就放弃打卡?

李小龙的家人已经把他的社交账号设为纪念状态。最后一条动态是9月1日晚上发的,一张泰山门票照片,配字:“明天出发,看日出。” 没人想到,这成了告别。

夜爬的人还在继续。前几天凌晨四点,红门入口依然排着队,手电筒的光在山道上连成一条线。有人裹着冲锋衣,有人穿着拖鞋,有人边走边直播。山风呼呼地吹,没人说话,只有脚步声和喘息声。天快亮时,山顶聚集了上百人,等着太阳跳出云层。那一刻很美,但没人记得,就在几公里外的崖底,24天前,一个年轻人永远错过了这场日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旅游   泰山   盲区   景区   日出   社交   夜间   遗体   游客   无人机   异常   家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