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在辽宁本溪的老边沟景区,有广播提醒游客: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评论区不少网友发出疑问:禁止采摘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捡枫叶呢?10月9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就此事联系老边沟景区,工作人员表示,一直以来都有这个规定,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建议游客最好不要捡枫叶。
(10月9日极目新闻)
“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辽宁老边沟景区这则广播,让“捡落叶”这一寻常举动,意外成为舆论焦点。网友的疑惑很直接:落地的枫叶为何不能捡?景区以“保护自然环境”一言蔽之,显然难以服众。这场争议映照出当前不少景区管理中的常见困境:禁令易出,解释难周。
质疑的背后,实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危机。老边沟素有“层林尽染”之美誉,国庆期间日均游客达两万人次,许多游客想拾一片落叶留作纪念,本在情理之中。然而,当“捡落叶”被直接等同于“破坏环境”,却又缺乏充分说明时,难免让人感觉“不近人情”,甚至“小题大做”。反观北京某景区的做法就颇具借鉴意义:他们不仅从科学角度说明落叶“滋养土壤、维持生态”的作用,还指出“落叶铺地本身即是一景”的审美价值,更点明违规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三层解释,层层深入,让游客不仅“知其不可”,更“知其为何不可”。
“懒语”式管理,实则隐患重重。老边沟的“禁捡令”并非首次引发讨论,早在2024年就有网友提及类似规定,却因解释长期缺位,疑问始终未解。这种模糊回应,不仅削弱管理公信力,也可能激化执行中的矛盾。正如云南哀牢山游客擅闯事件所警示的,缺乏沟通的禁令容易引发抵触。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环境保护法》《森林保护法》虽明令禁止破坏植被,但“捡拾落叶”是否构成违法,仍需结合具体生态语境判断。景区若能主动引用类似自然保护区将“落叶视为生态资源”的管理逻辑,许多争议本可消弭于未然。
景区管理,宜少一些“命令腔”,多一些“家常话”。在占地26.84平方公里的老边沟,何不增设几块“落叶的生态旅行”科普牌?让导游讲述“枫叶归根”的自然故事,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镜头里的枫叶更美”倡议……这些柔性方式,远比生硬广播直接来一句生硬的“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更具说服力。本溪关门山景区曾为“枫王”投保千万元,足见当地对枫叶资源的珍视。老边沟亦应将这份珍视,转化为看得见的科普行动与真诚的公众沟通。
游客的每一次质疑,本质上都是对生态保护的深层关切。景区只需多“说几句”,把科学道理讲透、把法规依据讲清、把人文情怀讲足,便能让“禁捡令”从冰冷的强制约束,升华为温暖的共识自觉。毕竟,真正的“片片枫叶情”,既闪耀于枝头的绚烂,也流淌在管理者与游客的理解之间。
面对“禁止捡树叶”质疑,景区不可“懒语”,何不把为何“禁止捡树叶”讲个明明白白?民间有句话叫“言多必失”,而在这种宣传解释中,只会是“言多必有所获”,因为越是多说几句,越是能让大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而引发共鸣!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