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关遗址通往悬泉置遗址,大约有100余公里,大巴车驶入高速公路后,卯足了劲儿风驰电掣般地行驶,一路上道路两旁全是茫茫戈壁,荒无人烟。只见一道又一道的高压电线和一座又一座铁塔,横穿戈壁荒漠,甚是壮观。这些年,瓜州县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突飞猛进,发展速度惊人。
一路上,为了缓解旅途的疲惫,我和同排座全网拥有近百万粉丝的旅行达人赵林,热聊起了有关悬泉置的话题,他告诉我前些年悬泉置旅游热,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如今的敦煌莫高窟,网上预约和线下购票最火热时一票难求。我告诉他去年我撰写额一篇关于悬泉置的散文《从嘉峪关驿使图到敦煌悬泉置感受华夏古老的邮驿文化》,获得了甘肃新发展投资集团与敦煌市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主题征文活动二等奖。赵林听后微笑着对我说:
“再过一会儿,我们就可以一睹两千多年悬泉置遗址的真容了”。
那天,采风团一行到达悬泉置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已是中午时分了,每个人饥肠辘辘,好在当地文旅部门早就在景区餐厅,准备好了热气腾腾具有当地特色的美食,整齐地摆放在自助餐台上,简单地洗簌一番后,顾不上矜持拿起餐盘享受一顿美食。可曾想早在两千多年前,这个地方可是国家级的接待中心,一点儿也不亚于省城兰州的宁卧庄宾馆。
在古代,悬泉置的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同行的旅行达人赵林,在用餐时悄悄告诉我,这里是迄今为止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邮驿接待机构,也是两汉丝路繁荣的重要标志。
午餐过后,为了节约时间景区安排了两名优秀的讲解员,分两组带领我们从景区入口处,来到了敦煌悬泉置文化展示中心参观。大厅内巨幅浮雕上面“千年丝路,悬泉见证”灼灼生辉,中华千年历史瑰宝莫高窟和悬泉置遗址,随着讲解员的娓娓道来,映入眼帘。
蓝牙耳麦内传来讲解员的声音:悬泉置是中国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邮驿机构,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约7万件,其中简牍3.5万枚,为研究中国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提供了珍贵资料。2014年6月,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悬泉置文化展示中心项目总投资1.48亿元,其中使用世界银行贷款1.21亿元。展示中心以丝绸之路“石头和车辙印”为元素,采用“半下沉式”设计,主体建筑与自然景观、周边环境和谐共融、相得益彰。内部展陈以遗址为场景、传驿制度为内容、丝路岁月为故事,用传统展示与数字化沉浸式再现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展示悬泉置遗址考古发现,是一个集文物监测保护、考古研究、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重要基地,将有效推动敦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讲解员告诉大家,悬泉置出土简牍3.5万枚,其中有文字者2.3万枚、有年号者1900枚,生动记录了丝绸之路上家国往事和文明互鉴,成为当代人解码丝绸之路的一扇窗口整个参观过程。展厅内陈列的文物除了珍贵的简牍外,还有丝织品、农作物,家畜骨骼等,完整还原了汉朝驿置。当我从展示图上看到“媪围”两个字时,心生欢喜,原来我的家乡景泰县在古代也是一处重要的官驿,黄河岸边的索桥古渡,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驿站遗址。
参观完悬泉置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采风团一行分乘三辆景区摆渡车,沿着荒漠戈壁上的石子路,朝着东南方向奔去。一路上尘土飞扬,秋风萧瑟,摆渡车行驶速度,远远超过了古代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车和驼队,看着身后扬起的沙尘,所有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两千多年前,心中期盼着一睹悬泉置遗址的真容。
随行的讲解员介绍说:悬泉置遗址坐落在今天瓜州、敦煌两县市的交界处,基本设施为50×50米一座用土坯砌筑的院落,院内有28间大小不等的房屋。院外还有马厩等附属建筑。编制为“官卒徒御”37人,定额员马40匹,传车10~15辆。此外还有牛车3~5辆,养牛若干。有悬泉置啬夫负责全面工作,另有悬泉置丞、置佐以为副贰,协助工作。其他附属机构还有悬泉厩、悬泉厨、悬泉传舍、悬泉邮、悬泉驿等,功能和职责主要是传递朝廷公文和军情急报,接待过往官员和西域使者。
下车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仔细参观了悬泉置残留遗址。每到一处我都要用手去触摸一下,捧起沙土,举目四望,穿越历史的时空与古人对话,寻找一份心灵上的感应。据汉简记载,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公里交通线上分布着渊泉置、广至置、效谷置、鱼离置、悬泉置、遮要置、龙勒置(可能还有玉门置和冥安置),每30公里一处。据里程简记载,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从长安(洛阳)到敦煌的路线,应是经今陕西兴平县境之茂陵、过乾县、永寿、彬县进入泾水流域,再经长武进入今甘肃东部的平凉和宁夏南部的固原,再进入甘肃靖远、景泰,横穿武威、张掖、酒泉,到达敦煌。
据汉简记载,悬泉置曾接待过西域于阗国王,随从达1060人,如此大规模的接待,在当时是个挑战,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除此以外,还接待过康居国王、乌孙国公主等贵宾。还在《汉书》以外发现了关于天马(汗血马)的记载,天水郡的人到这里接天马。而灰坑中发现的大量马骨和毛色鲜艳、保存完整的马头、马腿等,就是佐证。因此可以说,悬泉置也是天马的集散地。可以想象,当年从大宛获取的天马,入阳关、经敦煌、达悬泉,最终才到长安。
从长安到敦煌的丝绸之路东段路线,里程简记载了46处(包括敦煌郡的9处)停靠站点,每一处都应具有类似悬泉置这样的功能和规模设施。正是这些沿途的馆舍邸店(guan she di dian),保障了两汉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历史专家通过对悬泉置的解剖,可以看出这46处停靠站点的整体样貌,它是当时丝绸之路得以畅通的基本保障,是汉帝国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在西北边疆,而且在内地、东北、南海、西南,像悬泉置这样的机构广泛分布,保障了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从悬泉置遗址走出,再次乘坐摆渡车,顺着悬泉置遗址向峡谷前行,小路的尽头有一片绿洲,芦苇丛生郁郁葱葱,百余棵胡杨树分散在山间,遒劲挺拔,在芦苇于巨石之间,一股股山泉流淌源源不断,由于山泉水从不是从地下渗出,而是从悬空流出,所有才有悬泉之名。也正是悬泉滋养,为四周处于戈壁之中的悬泉置提供了稳定水源,让这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置。听讲解员说,关于悬泉还有一段典故。据《西凉异物志》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部西伐大宛,回到三危山谷时,由于长途跋涉,所带用水早已用完。将士们口干舌燥,东倒西歪,非常狼狈。李将军见状乃以掌拓实石,仰天悲誓,拔剑刺山,顿时飞泉涌出,以济三军。悬泉水好像有灵气,人马多时水即多,人马少时水即少。因此,悬泉又有了“贰师泉”的名字。这一传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自然奇迹的想象,也反映了悬泉在丝绸之路交通中的重要性。
深秋时节,拜谒悬泉,听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赏金色胡杨美景,感受历史的厚重。恍惚间耳畔又响起了,毛阿敏演唱的歌曲《历史的天空》: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
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
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 啊
盛衰岂无凭 啊
一页风云散 啊
变幻了时空
……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