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东线)野外访古记

1、5月1日西线‬行‬

2025年五一小长假前,我和好友计划着利用两到三天时间前往包头市达茂联合旗境内进行野外访古,行程路线图早已做好,方位也找好,打算前往敖伦敖包岩画、达尔罕王府(库伦图城址)、格少遗址、石建场遗址、南苏吉和艾不盖列城、德力森呼图克—小城壕—查干好老汪古部城址,算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奈何能驾驭这股“东风”的硬盘越野车老师有事不能前往,我们的达茂访古计划也暂时搁浅,待有时机再前往探寻。

北面既然去不了,那就把路线南移,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黄河以南鄂尔多斯高原达拉特旗境内。在经过一番了解后,我把前往达旗的路线图规划出来,按照方位分为东、西双线,按照两天行程都找下来,与韩老师交流后对去达旗兴趣很大,一拍即合下准备在五一当天先前往西线访古。

一早集合后来到滨河新区一家早餐店吃了肉饼粉汤豆浆,算是一顿硬早点,为接下来野外探寻补充能量做了铺垫。行驶过黄河大桥收费站后,沿着高速前往关碾坊方向,探寻此次行程第一个目的地—包头临时县政府旧址。


包头临时县政府旧址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找寻过程中也费了一番时间体力后找到了这处遗址。


据碑文记载,旧址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修建在一片断崖上,现有土窑16孔,占地面积为7265平方米。1937年,侵华日军攻入包头,中共地下党员乔培新遂将县政府迁于此地。其后,国民党傅作义部闻知乔县长与共产党有联系,便传其入后套欲拘之,乔培新遂奔赴延安,县政府被解散。









上述碑文里提到了一位重要人物—乔培新,后来我在查阅有关资料中得知,乔培新曾用名乔森显、苏子仁,1912年生于内蒙古达拉特旗,1936年9月在清华大学上学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工作,抗日战争时期转战各地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9年冬天,乔培新担任国民党包头县县长兼国民党包头市党部书记长。他以县长身份深入各地,了解群众愿望和要求,发表《告同胞书》,慰问国民党部队,宣讲抗日救国形势、任务和意义,增强国民党部队抗日信心。乔培新利用公开身份,将伊克昭盟和大青山等地的党组织工作连结起来,积极支援大青山革命根据地。1940年2月,中共伊盟工委决定成立中共包头县委,乔培新任宣传委员。他和其他党员以学校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刻印、下发《抗战常识》,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开展统战工作,还派人打入国民党包头县保安队、国民兵团和学校,发动群众,并搞到30多支枪乔培新后来回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银行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副行长、中国银行总经理、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等职务,是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在探寻旧址过程中偶遇一位同在包头工作生活的长辈,也同样喜爱野外探访。经过短暂交流后被他和蔼可亲不急不躁的气质所吸引,手持单反相机器材为我们指点合适点位拍拍摄留影,尽显其专业态度,在此向这位前辈表示感谢。

离开政府旧址,我们继续前往第二个目的地,敖愣讨勒亥墓群,该遗址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敖愣是蒙古,发音与蒙语“敖伦“相近,敖伦意为“众多”之意。来到这处墓葬群后通过简短的文物保护碑文得知这里是汉代墓葬,西高东低,整体保存较好,在附近地表上分布着50余座封土丘,无一定布局,规模不等。行走过程中发现一些墓葬封土丘上盗洞,应该是在早年间这里曾被不法分子和盗墓贼盗掘过,这也是诸多古墓葬逃脱不了的厄运,感到无奈惋惜的同时也希望当地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措施。











临近中午我们没有饿意,准备的红牛和咖啡暂时美派上用场,继续向南前往第三个目的地—秦直道。秦直道的大名想必有太多人知道了解了,这里便不再赘述。行驶中无意看到路边树立着的文物保护桩,上边写着“郭家渠墓藏”,我们临时停车在附近行走观察中没有发现文物保护石碑,也不清楚该墓葬是什么时候的,后来查资料得知这是一处未核定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墓葬。




这次行程西线最南端就是秦直道遗址,我们先后来到了秦直道遗址公园和另一处秦直道.达拉特旗段文物保护碑树立处。据记载,公元前212年一公元前210年,秦王朝为抵御匈奴,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率十万人修筑于南起京都咸阳军事要地的云阳林光宫(咸阳市淳化县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包头市九原郡麻池镇麻池古城)的重要军事通道—秦直道,全长700余公里。《史記•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道之”。秦直道在达拉特旗段由南向北为哈达图班、班家沟、石山子、吴四圪堵村东,穿越库布齐沙漠,跨过黄河进入包头境内,全长约30公里,宽30-60米不等。












秦直道作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彰显起功绩的象征之一,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而名留史册。但关于秦直道的起始点在史学界也是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不少专家认为该直道的起点应该是现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古城,麻池古城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后在秦统一天下后设为九原郡。

沿着国道返程路上我们遇到一座寺庙,但不开门无法进入参观,仅从门外牌子上得知叫成汗义吉寺,建于元代,为达拉特旗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午17点来到位于二狗湾村的城拐子城址,此时我们已感到疲惫,短暂休息后继续沿着古城墙附近行走观察。我在查阅《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一文(作者:冯文勇)了解到:“昭君坟古城址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坟乡昭君坟村西,东距西柳沟约1.5km,北距黄河约 3km。城址周围地势平坦,海拔1007m。城址灰坑内曾挖出很多马、骆驼、牛、羊等的骨头。《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五原郡”有“河阴”县。《水经注·河水》载:“河水又东迳稠阳城(小字注:'稠’作'副’),东部都尉治。又迳河阴县故城北。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水经注疏》载 “又东,迳河阴县故城北”,并注“当在今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界内”。《后汉书集解》郡国志五第二十三下(王先谦,1940)记:“河阴,…案:河水注所列五原郡属县,惟河阴县在大河之南。董祐诚云:故城当在今鄂尔多斯左翼后旗界内。”按照古代的习惯,水北称阳、水南称阴。该古城位置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谭其骧,1982)所标示的“河阴”地望一致。由此推测,该古城系汉代河阴县城。据史念海先生(2001)汉代的县因人户多寡,设官也稍有不同。按当时规定,万户以上设令,减万户设长。边地的县一般都设长,只有五原郡河阴县设令,可见这是一个有万户以上的县。查阅大比例尺地图可见,昭君坟古城附近一带黄河南岸地势低平,地下水丰富,不少地带海拔高度低于河面,引水灌溉比较便利。正是这样的农业自然条件为这里分布密集而大量的人口提供了条件。清末民国间蒙地放垦时,达拉特旗的黄河沿岸地带放垦土地数量居鄂尔多斯七旗之首,也与这样的农业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据史念海(1975)秦直道“在昭君坟附近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市秦九原郡治所。”显然,秦直道的便捷交通条件也为河阴县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离开二狗湾古城后来到附近不远处的昭君古城,花20元买门票后进入参观,小长假期间来这里的人们还是不少的,大部分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景区内玩耍。我和友人进来的目的主要是奔着昭君坟遗址,这处遗址位于一座孤山上,这座山并不算高,沿着石梯很快就能爬上去,在快到山顶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散落的残缺陶片,证实古人曾在这里生活过。在距昭君坟以西不远处有一座城拐子城址,因附近有一二狗湾村,也称二狗湾古城。古城建于汉代,面积很大,后续有多朝代沿用,有专家考证为汉代宜梁县城所在。曾有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该城址为唐代朔方大总管张仁愿为北击突厥,分别修筑的西、中、东三座受降城中的中受降城,而昭君坟所处的这座孤山,推测为突厥在打仗前祭拜场场地—拂云堆。










傍晚返回市区在小白河四川村吃鱼,结束当日东线行程。 一日野外劳苦奔波肉体上的疲劳换来则是精神上的快乐与充实。之后将前往达旗东线进行访古,继续对该区域内部分文物遗址现存状况+历史延续方面上进行初步的学习与了解。

2、5月4日东线‬行‬

4号当日,继续与韩老师相约前往之前规划好的达旗东线进行野外访古,这次来了两位重量级嘉宾:方金良老师和李节老师。方老师是研究包头历史文化的知名专家学者,此前利用业余时间走遍包头境内大小古城和长城等其它遗址,出版多本书籍;李老师是研究战国赵北长城领域的大牛,同时也是文物保护志愿者,学识渊博,出口成章,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野外考察数十年,具备丰富的野外考察本领和经验。

在两位大咖的加持下,这次东线行程变得更为丰富精彩,路上我们不停交流着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作为晚辈的我也从二位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增长了见识。

当日天气预报有雨雪外加大风,但这些完全没有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反而觉得增添也几番野外探寻的滋味。行程第一站来到了康家渠城址,该城址文物保护碑文记载很少,我们在城内行走观察中观察到这座古城城墙保存一般,单地表遗物和建筑构件不少,并且再城内打算一石臼,此时两人骑一摩托突然来到我们身旁问我们是干什么的,通过短暂交流了解得知对方是这里到文物保护员,出于职责操守看到陌生人进入古遗址范围内肯定要进行询问的,我们也亮明身份说明来意,双方彼此增加了信任,也是对增强文物保护意识的尊重。









我在查阅《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一文(作者:冯文勇)了解到:“康家渠古城址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又称城塔村古城。城址系西夏、元古城,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490m,南北宽426m,周长1832m。仅存东墙和南墙各一段,分别为50m和70m,夯筑上墙,基宽 10m,残高0.5m,夯层厚7~10cm。文化层厚约0.8m。采集有素面瓦、褐釉敛口大瓮、黑釉刻花浅腹瓷盘、剔花瓷瓶、白釉瓷碗,灰陶敛口罐、敞口盘残片及残铁器等。2007年夏实地考察,发现文物图集所记的达拉特旗城塔村古城与康家渠古城实指同一城址。古城址现平整为耕地。现于耕地外侧见有大量石器、粗细绳纹瓦片素面瓦片、篦纹瓦片,唐宋时陶片(乳钉纹瓦片、较厚的外素面内布纹瓦片),花纹砖大量的黑瓷片;并拣到一块蓝色钧瓷碎片,颜色纯正,厚约0.6cm。据康家渠村民康顺说,古城平整为耕地时,出土有许多砖、瓦、陶器碎片,人、牛、羊、马、骆驼等骨头;出土有铜器,尤其是称和称砣,均为铜质。城址处于哈什拉川西岸(左岸),也处于哈什拉川两大支流的交汇处,向北沿哈什拉川谷地可以抵达黄河,向南沿哈什拉川东西两大支流可分别到达潮脑梁和东胜梁,交通条件和战略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是西夏国东拒辽宋的重要据点。《读史方舆纪要》卷61载,、“河清城,…辽志:西夏归辽,开直路趋上京,契丹重熙十二年因建城,号河清军。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许以天德、云内、金肃、河清四军及武州等八馆地畀夏,约攻麟州,以牵河东之势。夏人遂由金肃、河清渡河,取天德、云内、武州、河东八馆之地。既复为金人所取。”康家渠古城址处于也处于哈什拉川两大支抵达黄河,向南沿哈什拉川东西两大支流可分别到达潮脑梁和东胜梁,交通条件和战略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曾出土许多人、牛、羊、马、骆驼等骨头,以及铜器,尤其是称和称砣:这又与上述记载相符。康家渠古城的位置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河清军所标示的位置完全一致。初步推测该城为辽代河清军故城,也曾为辽夏场。康家渠古城出土有许多牛、羊、马、骆驼等骨头;且出土有铜器,尤其是铜质称和称砣。通秦寨也曾设集场。它们均应属于军事兼边境贸易功能的城市。”




行程第二站来到秦昭襄王长城.敖包梁段,据记载秦昭襄王设计杀义渠王后,对义渠(北方民族)展开征讨并获得大片土地,为防范义渠夺回失地,秦昭襄王修筑了这道西起甘肃岷县,经宁夏固原、甘肃环县、陕西志丹、安塞、横山年、靖边、榆林、神木、止于鄂尔多斯境内的这道全长约一千多公里的长城。在鄂尔多斯市,该长城由南向北经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东胜区、达拉特旗均有分布。建筑方式采取黄土夯筑、土石混筑、石块砌筑三种方式。我们在向南行走中发现长城墙体上有一高大烽火台,方老师认为该烽燧为典型的骑墙烽燧,李老师讲解到先有烽燧、后有长城的防御设施顺序。











午饭过后前往风水梁镇找寻哈勒正壕古城,该古城当地人称为哈勒庆壕、黑庆壕古城,修筑于汉代,为东西二城组合而成,城墙土夯而成,部分高大的墙体可以看到清晰夯层,城内墙体及地地表上散落不少完整汉砖、残缺陶片等建筑构件和生活遗物。此前据有有关专家考证哈勒正壕古城为西汉云中郡下辖十四县之一的莫䵣县城,与康家渠城址(博陵县城)一北一南分布在古榆溪塞、现哈什拉川内侧(东侧)











我在查阅《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一文(作者:冯文勇)了解到:“哈庆壕古城址位于达拉特旗盐店乡哈勒正壕村西北约500m,在哈什拉川右岸(东岸)低阶地上,地势较为平坦。哈什拉川于古城西北外侧自西南向东北流,现今河流已干涸。城址东北距黄河约30km,沿哈什拉川北至黄河约38km,东距德敖公路约2km。城址与哈什拉川之间阶地上有墓群。城址中南部为耕地,东、南两侧有农户6~7家,北部撂荒,为固定、半固定沙丘覆盖,生长有沙、柠条等。据村民讲30年前该地地下水位 1m左右,现在地下水位为5m,灌溉抽水的地下水位则达 6~7m。古城为内外大小两重城组成,大城略呈正方形,小城(内城)位于大城西南角(即共用西墙和南墙),其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均为夯筑。大城北墙走向300°,长520m,残宽 13m,残高4~5m,夯层8~10cm,夯窝直径7~10.5cm,夯层内央白灰土、浅红色沙土,其上生长沙蒿甚密,部分段覆有明沙;西墙长510m,局部已垦为耕地;南墙长520m,部分墙段系红沙土与灰色沙土相间夯筑而成,较坚实,上开有小水渠;东墙走向36长约 510m,残宽 9m,高2~3m;大城周长为2060m。小城之北墙长162m,宽3~8m,残高4.5m;南墙长 163m;东墙、西墙长均为230m,周长785m。小城开北、南2门,北墙偏东开1门,南墙中部略偏东开1门,亦即大城南门。小城已全部垦为耕地。城址内有细绳纹灰陶片、简瓦、绳纹砖,粗绳纹内饰麻纹板瓦。西墙局部垦为平坦耕地。小城内见一板瓦(宽22cm,厚1.8cm)、残砖(宽15.lcm,厚5cm,饰有瓦楞纹)。两农户家统计城址遗物:农户甲处有半两9枚、6枚、剪边五铁2枚,两个三棱箭头(无血槽):农户乙处有半两15枚、五铢7枚、大泉五十1枚、开元通宝1枚、熙宁重宝1枚、乾隆通宝1枚、嘉庆通宝2枚、道光通宝1枚。据当地居民称还在古城内捡到有刀币、库币和三棱箭镞(无血槽)多枚。考察发现有窑址夯土层(一层沙一层土,此次发现可能为晚近修筑,年代不久远,夯层厚 3~10cm)。城内文化层厚约1.2m。采集有采集有绳纹筒瓦、板瓦、云纹瓦当,泥质灰陶折沿盆、敛口瓮,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等铜钱。城址西 300m 处有汉代墓群,为砖砌单室和多室墓(国家文物局,2003)。该城应为战国或秦代所建,汉、唐沿用,可能废弃于唐末。本文认为该城址为五原郡捕泽县城。位于达拉特旗盐店乡哈勒正壕村北的哈庆壕古城是五原郡蒲泽县故城,哈庆壕古城址位于达拉特旗盐店乡哈勒正壕村北,在哈什拉川右岸(东岸)低阶地上,地势较为平坦,现今河流已干涸。城址东北距黄河约30km,沿哈什拉川北至黄河约 38km。城址与哈什拉川之间的阶地上有墓群。古城为内外两重城,大城略呈正方形,周长为2060m;子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周长为785m,大致符合《汉书·错传》中晁错所建议的“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的子城规模。《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载,“五原郡”有“蒲泽,属国都尉治”。属国系指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而言,他们各因本俗,与汉族不同,有如独立的小国,故称之为属国。哈庆壕古城是五原郡之捕泽县故城。理出如下:第一,根据比例尺为十万之一的地形图和遥感图片分析,西北距哈庆壕古城5km的平坦沙地,可能原来是一片湖沼地。其东汇集南部众多支流的哈什拉川与其西壕庆河均北流且在此处地势陡然降低,积水成湖沼地是完全可能的(尽管实地考察现今哈什拉川河谷下切较深)。第二,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谭其骧,1982)所标之“虎泽”,量算虎泽和哈庆古城与东胜(今鄂尔多斯市)的直线距离均为 50km许,其位置极为吻合。第三,《汉书补注》(王先谦,1959)“蒲泽”条中列举多种版本说明“蒲”作“蒲”,并载《一统志》注:“故城在故丰州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曰:“蒲,水草也。或可做席。《周礼》'祭祀有蒲筵’。”又释曰:“泽,光润也。又水草交厝曰泽”。《周礼·地官》郑注曰:“泽,水所居也。数民族所居,游牧业应为其主要经济活动,安置于此,最恰当不过了。第,《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一“偷林镇永丰城”下载,“蒲泽废县,亦在故丰州东,汉元朔中,置属国都尉治焉,后汉废入九原县。” 第六,《穹庐集》(韩儒林,1982)转述麟庆《奉使鄂尔多斯行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冬,“西行五十里,过托克托城,抵河口镇,不里许至河岸。过河后,沙岗环绕,土人呼为十二连城,行四十里至第三台,地名东素海,…西北行四十里,抵胡素台河。…是日行九十里抵第四台,地名吉克素。”韩儒林解释道:“吉格素即哲格苏台(哲固斯台)。哲格苏特,Jegesutei,译言有。”从西行“西路七(驿)站”的记述看,大致是在鄂尔多斯由东北向西南行进的。《清史稿》卷七十七地理二十四载,“各驿站均设水泉佳胜处。”《大清一统志》卷四八二载,“东四海泉在左翼前旗西北一百三十里。”东素海(东斯垓,或东四海,即今亥图)站西距胡素台河(瑚斯台,Husutai,今呼斯太河),东距十二连城的里程是相等的,直线距离约为16km;左翼前旗(今准格尔旗治沙圪堵西北)西北距东四海泉(蓿亥图)直线距离约65km,与上述所述方位和距离吻合,则东素海站应在今准格尔旗蓿亥图或其附近。蓿亥图西距哈庆古城50km,与“是日行九十里抵第四台,地名吉克素”记述吻合。哲格苏特应在哈庆古城一带。可见,直到清康熙年间,这里还有“菖蒲”,应是“虎泽”退化而形成的。”












临近‬18点,往北来到王爱召镇新民堡村找寻新民堡古城和长城。经过与当地多位村民打探得知古城已消失。在新民堡村内留存一段秦汉长城,据记载该长城为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修筑,经秦初至西汉初一直沿用,是内蒙古唯一自战国中晚期秦昭襄王至汉初长城遗址。这段长城为黄土夯筑,自西从王爱召镇新民堡村向东延伸至树林召镇秦油房村一带,全长约30公里。


返程‬路上‬方老师‬提出‬了‬一问题‬:“秦召王长城不会是南北线吧?”我答复道:“咱们之前去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看到两条长城,第一条是秦昭襄王长城,也称为战国秦长城,按照该长城敖包梁段文物保护碑文写到这条长城在鄂尔多斯境内的伊金霍洛旗、达拉特旗、东胜区、准格尔旗均有分布,但没有交待长城走向以及是否存在衔接等问题。第二条长城是新民堡段长城,如果按照碑文记载,也称为秦昭襄王长城或战国秦长城,但我在查《阴山山脉调查报告》上册中关于这段长城提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时间问题,书中写到在公元前214年之后,从榆溪塞的新民堡村附近,沿着榆中(以哈什拉川为中心的黄河内侧冲击平原)南缘,向西延伸出一条土筑长城,大体呈东西直线分布。我又查了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是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秦始皇在位时期是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10年),那么按照上述书中提到新民堡长城出现在公元前214年之后来看,这段长城的在秦国统一全天下后修筑的,那么在称呼上应该是秦长城,与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战国秦长城不属于同一时期,防御功能不同的长城体系。个人认为,如果仅按照上述秦昭襄王敖包梁段长城和新民堡长城碑文内容来看,是存在秦昭襄王战国长城南、北双线的。但如果按照《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中内容来比较,是不存在秦昭襄王长城双线的,而分别是位于达拉特旗哈什拉川南侧的秦昭襄王在位时期修筑的战国秦长城和以北新民堡村附近的秦统一天下后所修筑的秦长城。


离开新民堡村继续找寻柳沟城址,因走错方位找寻未果,后沿210国道安全返回包头市区途中‬在一家‬羊肉面馆‬吃晚饭‬,圆满‬结束当日达旗东线访古行程。


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1、《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冯文勇

2、《阴山山脉秦汉长城调查报告》.张文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3

标签:旅游   达拉特旗   鄂尔多斯市   东线   野外   长城   古城   鄂尔多斯   黄河   包头   昭君   直道   新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