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贵州大山里这座神秘的军工厂,居然把车间修建在一座180米的天然大溶洞里,7000多人在这里为国家制造战机的零部件,成为三线建设时期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只是如今却荒废在这大山里了!

今天我要给朋友们介绍的这座三线厂,便是大名鼎鼎的红林厂,全名原国营红林机械厂,三线军工代号143厂,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红林彝族苗族乡穿洞村的一座天然大溶洞中!

红林厂始建于1965年,是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战略而建立的军工厂,实现“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要求,主体厂房建于山洞之中,内部代号143厂,特殊的地形,神秘的代号,本身就有一种浓厚的时代色彩和神秘感!

红林厂当年主要是生产飞机液压部件和航空燃油控制系统等关键军工产品,当年为我们国家的战斗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据说红林厂是当时国内技术最先进、设备最精良的航空燃油附件企业之一,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中三线工厂“土法炼钢”不同哈!

红林厂把生产厂房安置在这个名为穿洞的大溶洞里,就是为了防止被发现,被轰炸的,据说这座溶洞的承受力可以承受一次小型核弹的爆破,难怪会选择这里!穿洞的溶洞长180米,平均高度20米,宽度30米!

为了有效利用溶洞空间,建设者们将其建成三层,共建215间房屋。热处理车间、非标车间、装配试验车间、机修车间、锻造车间、铸造车间、表处理车间、总装车间都设在溶洞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生产流水线。在这里,工人们日夜奋战,生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飞机零部件,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间来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三线建设的浪潮逐渐退却,红林厂的军品订单锐减,工厂开始军转民,研制和生产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以及转包生产民用飞机发动机零部件等。到了1990年,红林机械厂迁往贵阳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更名为中航工业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这里就慢慢的荒废了!

现在的厂区里,山洞厂房、苏联式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典型三线建设时期建筑依然保持完好,雄伟与庄重,并且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厂部办公楼外墙上依旧保留有"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历史标语!

鼎盛时期,红林厂的职工连同家属,多达7000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说着各地方言,形成了很独特的一种文化,那是一个充满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年代。工人们白天在车间里艰苦工作,晚上在俱乐部里看电影、举办舞会、排练文艺节目。虽然地处偏僻,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和火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是许多三线人真实的写照。

厂区里有职工宿舍、食堂、医院、学校、商店、电影院、篮球场、俱乐部……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所有方面。一代又一代的“红林子弟”在这里出生、成长。这些建筑,也见证了工人们当年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奉献。

虽然有不少的建筑已经荒废了,周边杂草丛生,枯叶满地,给人一些沧桑的感觉,可是值得庆幸的是,依然有些建筑继续在发挥着他们的余热,比如当年的职工医院和职工学校,现在成了红林乡卫生院和红林乡中学,令人欣慰不已!

有了这些,红林厂的故事才有了续存,在黔西山水之间,依然有我们的怀念之地,它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关乎一代人的青春、理想与乡愁,不是吗?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带着瓶盖儿去旅行!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