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的消息,朋友圈里好多人转发,但底下评论全是“看不懂”。
三个获奖的经济学家,莫基尔、阿吉翁、豪伊特,说他们破解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秘密。
这话听着玄乎,其实跟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你现在能拿着手机刷视频、周末能开车去周边玩,甚至看病能用上先进仪器,背后都藏着这个秘密。
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看看这三位学者到底说了啥,还有这事儿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先聊聊人类经济史上的一个“怪现象”。
你要是把人类几千年历史当成一场游戏,会发现前几千年大家都在“新手村”打转。
古代农民种庄稼,跟几百年前比,除了工具稍微好点,日子没太大差别;就算是皇宫里的皇帝,也没享受过空调、电灯,生病了也得靠“土方子”。
可就在250年前,欧洲那边突然“开挂”了,蒸汽机出现了,工厂建起来了,火车开始跑了,经济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这就是工业革命,也是人类第一次真正走出“新手村”。
为啥会突然“开挂”?
之前有个叫索洛的经济学家研究过。1956年他用数学模型算美国经济增长,结果吓一跳:美国经济增长里,只有12.5%能靠“多招人”“多买设备”解释,剩下87.5%不知道从哪来。
他给这部分起了个名,叫“技术进步”,但说不清楚技术进步是咋来的,就像游戏里突然掉下来的“空投”,谁也控制不了。
这就是后来常说的“索洛黑箱”,半个多世纪没人能打开。
还有个叫熊彼特的学者,早索洛十几年就说过,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
简单说就是三步:企业家冒险搞出新东西,比如苹果造iPhone;成功了就能赚大钱,垄断一段时间市场;可新东西一出来,旧的就被淘汰,比如iPhone干掉了功能机。
但熊彼特这说法更像“讲故事”,没有具体数据和模型支撑,没法拿来分析实际问题。
这时候阿吉翁和豪伊特站了出来,他们俩干的事,就是把熊彼特的“故事”变成能算、能分析的“说明书”,直接打开了“索洛黑箱”。
他们俩的研究里,有两个核心点特别好懂。
第一个是“经济增长靠啥算”。他们说经济增长率不是瞎涨的,是三个因素乘出来的。首先是搞研发的人数,比如一个国家有多少科学家、工程师,人越多,研发的“弹药”就越足。
然后是研发效率,要是教育体系好、科研环境宽松,同样的人能搞出更多成果,这就是“命中率”高。
最后是创新的“颠覆性”,比如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这就是“大升级”,能直接带动整个行业往上走。
这么一算就清楚了,经济增长不是靠“运气”,是靠咱们自己投入多少、效率多高、创新多给力。
第二个是“为啥有人愿意搞研发”。说白了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胡萝卜”是赚钱的诱惑,比如制药公司愿意花几十亿美元研发新药,因为一旦成功,专利保护期内能赚翻;“大棒”是怕被淘汰的压力,比如芯片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还得投几百亿研发,就怕竞争对手搞出更好的技术,自己被取代。
就像华为,2023年研发投入超1647亿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23.4%,不是他们愿意花钱,是不花钱就可能被甩在后面。
阿吉翁和豪伊特把“增长引擎”的图纸画出来了,但还有个问题没解决:这引擎为啥偏偏250年前在欧洲启动?
这就轮到莫基尔出场了,他是研究经济史的,专门解答这个问题。
莫基尔说关键在“知识怎么用”。他把知识分成两类,一类是“技术”,比如古代工匠知道怎么烧出好瓷器,靠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像本“配方书”。
另一类是“科学”,比如化学家知道瓷器颜色变化是因为氧化铁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像本“说明书”。
工业革命前,这两本书是分开的:工匠只懂“怎么做”,学者只懂“为什么”,谁也不搭边。但欧洲工业革命的时候,情况变了。
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一起“干活”:科学家用理论指导工程师搞发明,比如瓦特改良蒸汽机,靠的就是当时最新的热力学理论;工程师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又会让科学家去研究新课题,比如巴斯德研究微生物,直接搞出了食品灭菌技术。
这么一来,技术升级就不是“瞎猫碰死耗子”,而是有理论指导的“系统性升级”。
那为啥偏偏是欧洲?莫基尔说有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欧洲有“知识交流圈”,17、18世纪的时候,顶尖科学家靠信件、学术期刊互相交流,还会互相批评。
英国皇家学会就是个典型,里面既有科学家,也有企业家、工程师,大家一起琢磨怎么把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二是欧洲当时政治上不统一,分成好多个国家。要是一个人的想法在法国被禁止,他可以去荷兰或者英国继续研究,思想自由有“避风港”。
这种开放、竞争的环境,正好给“科学和技术结合”提供了土壤。
到这儿,三个诺奖学者的研究就串起来了:阿吉翁和豪伊特画出“增长引擎”的图纸,莫基尔说明白引擎启动的“土壤”,合在一起就解释了人类为啥能告别“千年穷日子”,进入持续增长的时代。
这些研究不光是“理论”,跟咱们的生活、工作都挂钩。就说企业吧,为啥苹果、谷歌这些行业龙头,明明已经很成功了,还在疯狂搞研发?
苹果2023财年研发投入299亿美元,是2013年的近7倍。不是他们“闲得慌”,是怕被淘汰。
在“创造性破坏”的规则里,没有永远的王者,你今天的“王牌产品”,明天可能就被新东西取代。
诺基亚当年是功能机龙头,结果iPhone一出来,直接从巅峰掉下来,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对企业来说,唯一的生存办法就是跑得比别人快,要么自己推翻自己的产品,要么等着别人来推翻你。
再看咱们身边的产业变革,新能源汽车就是典型的“创造性破坏”。特斯拉、比亚迪造的不是“不用油的车”,是完全不一样的“新物种”。
它们用电池、智能系统,把传统燃油车靠发动机、变速箱建立的优势全打破了。国际能源署2025年发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已经到1700万辆,2025年预计突破2000万辆。
你知道五年前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是多少吗?才4%。这么快的增长,就是“创造性破坏”在起作用。
咱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弯道超车”,也能靠这个理论解释。
一方面,咱们有巨大的市场,买电动车的人多,企业搞研发成功后能赚的钱就多,这就是“胡萝卜”够大;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多,竞争特别激烈,你不进步别人就会超过你,这就是“大棒”够狠;再加上国家和企业都在研发上砸钱,研发的“弹药”足,自然就能在这场变革里跑在前面。
最后说说咱们普通人。现在大家都怕AI抢工作,其实不用只看“坏的一面”。按照诺奖学者的理论,“破坏”的同时一定会有“创造”。
AI可能会让一些岗位消失,比如简单的文案、数据录入,但也会催生新岗位,比如AI训练师、AI内容审核员,这些岗位十年前根本不存在。
所以咱们要做的不是守着现在的技能“怕被淘汰”,而是主动学新东西。比如你以前是做传统文案的,现在可以学怎么用AI写文案;以前是做简单数据整理的,现在可以学怎么分析AI出来的数据。
就像当年工厂取代手工坊的时候,有人失业,但也有人学会了操作机器,找到了更好的工作。现在的情况也是一样,跟着“创新”走,才不会被时代甩在后面。
看完这三个诺奖学者的研究,其实能明白一个道理:人类这250年的好日子,不是靠运气,是靠敢创新、能包容创新的环境。
现在咱们总说“经济有压力”“担心被淘汰”,但回头看看,每次大的变革都会带来新机会。只要咱们还能保持创新的劲头,还有鼓励创新的环境,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毕竟经济增长不是冰冷的数字,是咱们每个人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底气,也是下一代能有更多可能的基础。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