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江苏南通后发现:南通人跟其他地方的人不太一样

上周,我抱着避开五一高峰的念头,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反向旅行”——目的地是江苏南通。原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短途游,没想到短短几天,却被南通人的独特气质深深震撼:他们像滩涂上的蟛蜞一样顽强,像海子牛一样坚韧,更藏着一种让上海人都自叹不如的“反差感”。

一、滩涂上的“生存”:逆境中也能踩出黄金

在如东的滩涂上,我第一次见识到南通人的“蟛蜞精神”。退潮后的淤泥里,当地人教我如何用脚轻踩沙土感知文蛤的位置。“你看,沙下硬了就是有货!”一位皮肤黝黑的渔民边说边弯腰一挖,拳头大的文蛤瞬间现身。他告诉我,过去这里盐碱地种不出庄稼,但南通人硬是靠修锁配钥匙的手艺,把启东变成了全国电动工具之乡,“现在全国六成电钻都是启东造”。这让我想起上海人常说的“螺丝壳里做道场”,但南通人更狠——他们连螺丝壳都是自己“踩”出来的!

二、雕塑里的城市:奔跑者的DNA

漫步南通街头,两座雕塑让我驻足良久。如东影剧院前的海子牛青铜像,埋头奋蹄的姿势仿佛要把整个滩涂犁开;启东高速口的奔跑者造型,前倾的身体几乎要冲破地心引力。当地朋友笑称:“南通人连散步都像竞走!”这可不是玩笑——去年南通新增市场主体12.3万户,平均每天有338个“敢闯分子”诞生。相比上海地铁上的“佛系青年”,南通人骨子里的紧迫感,像极了他们祖先围垦造田时与潮水赛跑的架势。

三、华侨村里的“国际范儿”:小渔村撬动地球仪

在吕四港镇,我闯进“江苏首个华侨村”林西村。3500人的小村庄,竟有600多人在海外做生意。村民秦金生的事让我瞠目:1998年带着一箱家纺闯荡塞尔维亚,货损过半也不回头,如今牵线政府代表团谈跨国合作。更绝的是,这里的阿婆们聊起“一带一路”头头是道,而我上海弄堂里的阿姨还在研究哪家超市鸡蛋打折。这种“家门口看世界”的格局,或许就是南通能诞生张謇这种“状元实业家”的土壤。

四、博物馆里的“穿越感”:百年实业魂不散

濠河边的南通博物苑,藏着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张謇当年在这里既展文物又办纱厂,把“实业救国”刻进城市基因。如今,南通人把这股劲头玩出了新花样:通州湾的网红灯塔成摄影圣地,老厂房改造的珠算博物馆藏着世界最大算盘,连游船线路都串起水上博物馆群。站在大生纱厂的老机器前,我突然懂了为什么南通能出20个世界冠军——他们搞体育和搞实业一样,都是“要么不做,做就做到顶尖”的狠角色。

五、舌尖上的“反差”:江海味道藏着人情味

本以为南通菜会和上海本帮菜相似,结果被一碗文蛤豆腐汤鲜掉眉毛。更意外的是在菜场,卖海鲜的阿姨听说我是上海来的,硬塞给我两把紫菜:“带回去烧汤,比你们超市的鲜!”对比上海服务业的标准微笑,南通人的实在劲儿,就像他们端出的狼山鸡,看着粗犷,内里全是火候。

六、夜幕下的“文明”:凡人善举点亮江海

最后一天夜游濠河,导游说起“莫文隋”的事:20年前匿名捐款助学的神秘人,引发全城寻找,结果冒出无数“莫问谁”“卫英才”。如今南通每10人就有1个志愿者,连修车摊大爷都挂着“诚信维修”的牌子。经过通州湾灯塔时,看到巡逻民警在礁石区反复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忽然想起白天在如东滩涂看到的警示牌——“挣扎会陷更深,仰卧等待救援”。这或许就是南通人的智慧:既敢闯敢拼,又懂得敬畏自然、守护他人。

回上海的高铁上,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滩涂上挖文蛤的孩童、吕四港的电动工具流水线、濠河畔的博物馆群……忽然想起当地人的话:“南通是长江和黄海喂大的孩子。”是啊,江水教会他们包容,海浪磨出他们棱角。这座城市没有陆家嘴的摩天楼,但每个南通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张謇”;这里听不到外滩的钟声,但蟛蜞钻洞的沙沙声里,藏着更震撼的生命力。这趟旅行让我明白:真正的“国际范”,未必在霓虹深处,而在江海交汇处那群永不停歇的赶海人身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3

标签:旅游   南通   江苏   上海人   其他地方   发现   滩涂   文蛤   如东   启东   蟛蜞   上海   灯塔   博物馆   通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