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阳15个中国传统村落,值得寻访的山水最美风光

浙江金华,东阳。

东阳市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人文历史久远,自古以来就有“兴学重教、勤耕苦读”的传统,朱熹、吕祖谦、陆游等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这里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的美誉。

一起来看东阳名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部15个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大爽村

一个位于东阳市北端与诸暨交界处的古朴村落,村落位于东白山西北鹭鸶岭下,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大爽初始建村于南宋嘉定年间,距今800多年。居民98%为楼氏,其余刘氏等多为入赘的,是一个典型的血缘聚落。大爽始祖楼孟通曾在江西为官,48岁因父病辞官,次年与弟楼孟达游历到大散,时已为元朝至元26年,见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遂卜居于此。

相传村庄原名大散,因为当时住有十八个姓氏,宗派林立,大散十八氏在历史长河中先后没落,唯有楼氏一门,子孙繁衍。后因建房出土一大磉盆,故改村名为大磉。楼氏枝繁叶茂,大磉村民勤劳刻苦,勤俭持家,家境日渐殷实,生活惬意爽快,清朝末年改名为大爽。


整个村落四面环山,从高处俯视,全是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像个聚宝盆,呈负阴抱阳的风水组合,显得古朴而典雅。


大爽村没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但是有星罗棋布的传统民居。环山而流的是东越溪和林涯溪。现在整个村落有2个古祠堂,几十栋旧宅第,共有700多间房屋,还有很多古石桥、古石墙、石墩步、石水坡、石坎井、石坝梯田等。

现存古建筑可见装饰豪华,材质精良,工艺讲究。祠堂、厅堂、民间大宅,古老建筑的装饰文化底蕴深厚,窗、牛腿、梁托等部位的木雕图案,惟妙惟肖。

在村庄的主干道上,楼氏宗祠建于清朝中期,三开间,占地400平米,门上写有“楼氏宗祠”四个大字。在老祠堂边,有一棵300多年树龄的大樟树,枝干茂盛、浓荫匝地。

村落现在保存完好、最具特色的是市级文保单位——四份下花厅,它建于民国初期,是东阳典型的“十三间头”,花厅里的木雕作品也体现了当时东阳木雕的最高水平。


2 金华市东阳市虎鹿镇蔡宅村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始建于元朝的古村,保留着200多幢明清时期建筑的村落,其中名人故居5幢,宗祠厅堂18幢,规模较大的古民居30余幢,是东阳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曾走出医学家蔡人淦、黄埔军校创建者之一蔡忠笏、《共产党宣言》中文版译者陈望道的夫人蔡慕晖、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等多位名人。


蔡宅古村落整体经过了精心设计,村落处在东白山脉缓坡台田之中,村内民居以聚奎堂为中心向四周拓展,呈辐射状延伸的八条道路,多为狭窄曲折小弄小巷,有“七转八弯至戏场”等顺口溜。

如今,蔡宅正大街、后街风貌犹存,古色古香的巷道,与粉墙黛瓦的民居交相辉映,“十池九三角”、“一里九桥”及古民居排水系统基本完整,并保存有“13间头”之称的永贞堂,及玉树堂、华萼堂、润徳堂、涵玉堂、元盛堂、四维堂等数十个厅堂古建筑。

到蔡宅古村,必览涵玉堂。这是蔡宅的村史馆,几乎每一个来蔡宅村的人,都会到这里逛一逛。在这里,蔡宅村的概况、文物古迹、姓氏源流、蔡宅人物、文化与教育、胜迹与特产等内容都一览无余。

蔡宅的四维堂是村子的文化讲堂、艺术殿堂兼农家书院。“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是村落里的古训,传承至今。

行走在蔡宅古村落,大街小巷,房门厅壁,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忠”“孝”二字。当地东晋时就出过孝感天地的大孝子许孜,蔡宅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孝顺里”。这样的思潮传承至今,“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孝”是蔡宅的文化标配。


3 金华市东阳市城东街道李宅村

原名蟾程,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入选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李宅以气度恢弘的明清古建筑出名,荷花灯亦是远近闻名,素为东阳水灯之最。古民居建造年代贯穿明、清、民国三朝,是东阳传统民居的代表。

李宅村人文环境良好,古风悠悠,至今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大量明清古名居建筑。现存的花台门、庚楼、尚书坊、集庆堂、十台、李氏宗祠等都保护得比较完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李宅村口,一眼就能看到该村的重要历史标志建筑——始建于明中期的花台门,因梁柱雕琢精美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李宅先祖源出唐宪宗李纯之裔,先居垅西,后徙河南陈留。于五代时,从河南陈留南迁浙江建德。明宣德二年李沂(号毅庵)从东阳八都迁居蟾程,“因子孙发达,世代为官,以姓取名李宅”。

村域内非遗资源丰富,有市级非遗项目荷花灯,还有李宅迎龙灯、古茅墩庙会等非遗民俗活动。李宅村每年都要举行大量的民俗活动,而荷花灯、迎龙灯均是活动主角。

李宅荷花灯已有400多年历史,属于东阳水灯之最。每年元宵节最多时有50万人次前来观看。李宅的荷花灯会从正月初六开始,村里张灯结彩,弥漫浓浓的年味。村中以月塘为中心的六口池塘和一条河都布置起荷花灯,吸引众多赏灯人蜂拥而至。


4 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白坦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一个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吴氏聚居大村,古风浓郁且静美。

白坦村古称梅里,又称松树矮。后取村处白溪江畔平坦滩地之意,更名白坦。狮山雄踞村南,练溪自北向西南绕村而流,与吴良村隔溪相望。溪塍水竹翠密。据《吴氏宗谱》载,源自殷商后期西伯侯姬太王两子泰伯、仲雍。有八十四世祖,字德彰,南宋绍定四年(1231)访朱子所著《大学章句》遗稿自诸暨来东阳,后世子孙在此聚居蔓延。

白坦素以东阳历史文化名村著称。科举仕宦者历代绵延不绝。民国时期村里有牌坊4座,功名旗杆8对。民族英雄林则徐题赠务本堂匾额1块。

白坦村至今保留着不少古建筑,现存有40余幢明清及民国初期的古建筑,是东阳古民居的“富矿区”之一。分别有太和堂、义和堂、雍和堂、介锡堂、诚一堂、福舆堂、敬修堂、慎余堂、勤慎堂、贻翼堂、成乐堂、绍成厅、艺兰厅、承恩堂、承德堂、仁德堂、惠迪堂、太源堂、集庆堂、永锡堂、永信堂、种德堂、百善堂、承本堂、树德堂等等。

这些古宅大多面朝东向,以“十三间头”作为基本单元,布局灵活多变,呈纵横扩张的长方形平面,建筑内部装饰考究,有木雕、砖雕、石雕、瓦雕、壁画、彩绘、灰塑、竹编等民间工艺,尤以融东阳木雕、砖雕、石雕为一体的清代及民国的雕饰艺术建筑最具代表性,又以各种技法雕刻的木构件最为精彩。

其中务本堂和福舆堂两处规模最大,又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福舆堂占地10余亩,清嘉庆年间东阳木雕艺术建筑。主轴线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由门楼、照厅、正厅、后堂组成,后一部分由照壁、后堂组成,左右两边为通道和厢房。

务本堂建于清道光年间,进士吴品珩和贡生吴品王禹兄弟的居宅。主轴线由门楼、正厅、后堂组成,两边分别为菊壮厅、三立堂。正厅和后堂前廊的轩、梁、檩、枋、斗拱,雕刻精致,正厅有林则徐题赠的务本堂匾额。


5 金华市东阳市虎鹿镇厦程里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金衢盆地东部,位于会稽山脉的虎峰之阳,鹿峰之阴,一个古朴美好的传统村落。

南宋时东阳县令程沐,任满后喜欢此地的山水秀丽,便和长子裕章定居于鹿峰山下,成为厦程里程氏之先祖,距今已有760多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嗣孙程铨举进士,任湖北按察使时,振兴门庭,建高楼大厦。其时,村中举人辈出,颇有鹏程万里、前途无量之感,遂改名曰厦程里。

厦程里村,青山蜿蜒,白溪江流过村西,这片水土历代美好。历来为虎鹿镇的文化中心,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其“秋车台阁”被列为首批“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厦程里古村结构完整、紧凑,保留古代宅院形态。前厅后堂四合院居多,讲究者则饰有门楼照壁。村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厅堂有20多处、各类民居10多处。位育堂、慎德堂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尊行堂、慎修堂、萼鹽堂被列为东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位育堂最为知名。被誉为中国民居中规模最大、房屋最多、庭院最多、寓意最深、布局最严谨、功能设施最全的一座乡民家庭院落。共209间。它外似城邑,内若公堂,实为民宅,国内罕见。位育堂建成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周建有芝瑞堂、迎华堂等8个厅,每个厅都朝着位育堂,故位育堂又称八面朝厅。

同时,村内的慎德堂,被誉为“凝固的戏剧舞台”,有《赵氏孤儿》、《窦娥怨》、《麦里藏金》、《三顾茅庐》等200多幅木雕精品,集清代戏曲木雕艺术之大成,至今保存完好。慎德堂为清朝嘉庆年间建造,坐西朝东,由前厅、后堂和两侧厢房组成,分前后两个十三间头院落,两院之间设鹅卵石巷弄,以厢廊相连互通,俗称“廿字弄堂”。


6 金华市东阳市虎鹿镇西坞村

西坞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庄,在山间静静伫立,有一种油画感的美好。


整个村庄高低不一,老屋新房交织陈列着,错落有致地展示在一座大山的同一平面。它更像一幅韵味十足的山水画呈现在眼前。

村落祖先是清朝时从外地搬迁到此开始兴旺起来的。来这里时看到它背靠青山,左右两侧像一把太师椅的扶手,中间相对平坦,很适宜建房居住,于是安顿下来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村上的所有建筑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可谓一览无余,似乎在体现西坞人堂堂正正做人、坦坦然然做事的特征。

村落里古民居、祠堂分布高低错落,连绵起伏,错落有致。村上的古建筑占了所有房屋的一半,虽然特色不明显,但高低错落有致,祠堂、老屋等青砖黑瓦的,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有50多米,给人以明显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这里,古老的房子边上,还有着红色的新房,绿色琉璃瓦屋顶与老屋的黑色形成了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得西坞村这幅山水油画更加色彩斑斓,生动美好。


7 金华市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

雅坑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地理环境优雅,青山蔚秀,绿水常流。历史上的雅坑,最早曾是吴宁托塘张氏的义庄。托塘张氏廿三世孙张从信(1510—1582),字廷义,喜欢驰马行猎。明万历癸酉年(1573),张从信出猎至张氏义庄雅坑,见四下山水清嘉,当下决定迁居于此。

走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处处可见古风浓郁的老建筑,记录着这里曾经的繁华。

这里堪称东阳古建之最的张氏宗祠“郭睦堂”尤其闻名遐迩。又叫张氏别庙,始建于乾隆己丑年(1769),由张振珂的祖父张洪济扩建于嘉庆甲戌年(1814),张振珂的父亲张德选题名敦睦。同治壬戌(1862)年,张氏别庙毁于咸同兵燹,次年正月张振珂四兄弟创议重建。

整个建筑三进五楹,后寝、前庭、穿堂、左右厢房均按旧制。祠柱原先木石参半,重建时改用石柱,共计80根,前庭和穿堂用方柱,余为圆柱,外圆内方,方圆相济,寓意颇深。柱上刻有楹联,书体行楷隶篆,沙金铺底,真漆泼墨。据家谱记载有楹联43副,现能辨认29副,堪称浙中祠堂之最。

村落的过景宅也可一看。极盛时期,这里屋宇连绵,雍睦堂、燕贻堂、上厅堂、下厅堂、三星堂等丹桷耀眼,如今仅存部分遗存。留有一幢坐北朝南的9间头,西侧厢房向外延伸出两间偏房,遂构成了曲尺形的11间头。

村落祖辈建村时根据地形统一规划,并按北斗七星图布局挖了七口井,井深3至7米不等,其水清澈见底,从不干涸,略带甜味。至今古井仍在,记录伴随着村落的久远人文。


8 金华市东阳市画水镇天鹅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背靠翠绿的青山,一个依山傍水的古朴美好村落。

古村落里众多传统古老的建筑,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主要是大量的夯土墙传统建筑,整个村落里传统建筑占到了90%以上,运用马头墙,石制柱础、斗拱飞檐等建筑工艺。

村前有清澈见底的山溪流淌而过,石拱桥跨溪而架,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村落人家,与明黄色土夯墙、黑瓦独特的山区建筑风貌相映衬,形成如诗如画的美景。


这是一个由清一色高低错落的黄泥房组成的古村落,200多幢古老的黄泥房在青山竹林的掩映中,恍若世外桃源。走进这里,时光迟缓而美好。

如今的天鹅村,正在努力打造自身为“浙中莫干山",现有游客接待中心、民俗文化体验中心等,在这里可以享受山水的宁静美好时光。


9 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北后周村

位于六石街道驻地西北3公里处,原名后周。这个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建筑、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是金华市唯一的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东与王璞山、横塘村接壤,南隔田地与甽干店、西头村相望,西北与桐坑村毗邻,村北为巍峨的北山。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流连忘返。

走进北后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其中,肇庆堂无疑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集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的古建筑群。

这座始建于明弘治至正德年间的古宅,虽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但依旧气势恢宏。肇庆堂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40亩,保留了明朝的建筑风格,如斗拱、月梁等,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匠心独运。

村里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看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以木结构为主,青瓦白墙,马头墙高耸,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走在村间小巷,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北后周村还以其竹编工艺闻名遐迩。作为东阳竹编的发源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在竹编陈列馆内,托篮、托匾、饭篮、灯罩、竹椅等数十种制作精美的竹制工艺品琳琅满目。

北后周村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里曾是中共东阳北乡区委的成立之地,也是革命烈士卢牛的家乡。村落有卢牛茶馆、红色记忆馆等革命遗址,走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0 金华市东阳市六石街道吴良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六石街道的东南部,被群山环抱,流水环绕,风景宜人。这里的吴良老街,藏着岁月长河中的商贸传奇。

村落地处金衢盆地的东端,东阳北江盆地的中心腹地,白溪江仿若一条轻柔的绸带,温柔地环抱着古老而宁静的地方。 追溯至明朝初期,吴良老街凭借着白溪江水路交通的便捷优势,顺势成为沿岸的重要水运埠头。 明朝中叶,每逢农历三、六、九日,这里便自发形成热闹的集市。自清朝康熙年间起,吴良村更是崛起成为东阳北乡的贸易枢纽,享有“出东门第一街”的盛誉。

走进吴良老街,全长450米,宽约4米的老街两侧依然保存着古色古香的木结构门面,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数百年前的“出东门第一街”。在这条老街上,吴良村酱油酿造、布鞋制作、行灯制作等传统民间技艺保存完好。街上的 时光印记博物馆,有展品2260件, 记录着当地文化的久远传承。

在吴良老街的街头,还有一座“吴良记忆”布鞋博物馆,展馆里展示着各个时期的布鞋,还利用图片、文字、实物等表现手法,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布鞋的发展变化过程。


11 金华市东阳市巍山镇古渊头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东阳北部,西北倚峋山,乌竹溪自北而东环抱村庄,南面一马平川。

明永乐年间,李泓由义乌迁东阳,再迁此地定居。其长子为补廪生,嗣后宗族置产养贤,家家户户,耕读传家,子弟发愤为学,相袭成风。自明中叶至清末,考中进士、举人及生员七十余人,文风兴盛,甲于一方。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积淀深厚,古樟树、古水甽、古民居是村中主要历史文化遗存。村落古建筑四本堂、一经堂是东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值得寻访。

“四本堂、一经堂”前后三进,坐西朝东,呈“目”字形平面布局,前有一座三间三楼牌坊式门坊。门坊前面有个面积550余平方米、名叫“麒麟池”的长方形广场,大门口有一对石麒麟。 据《东阳瀫溪李氏宗谱》记载,建造四本堂、一经堂的主人是明朝李希用。

此外,文英草堂,也为东阳市文物保护点, 一座以中式建筑风格为主、杂糅西式建筑元素的四合院,值得一看。


12 金华市东阳市虎鹿镇葛宅村

浙江东阳,葛宅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村落旧称兰桥里,村以桥名。据《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十六都,纵九里,横七里,有通远、兰坑二桥通北路。”古兰桥早在官道修筑之初便已存在。据古兰桥勒石记,兰桥曾在光绪乙巳年(1905)重修。葛宅后山谷地旷敞清幽,因谷中多产兰花,故名“兰谷”。发源于兰谷的清泉,流经村西让整个村落都有了灵性,于是称“兰溪水”。

葛宅村是南宋宰相葛洪后裔的族聚地,是清朝理学家葛金章、《寰瀛山水略》作者葛铭、现代中国地理学家葛绥成的家乡。兰溪畔伫立着纪念葛诚的褒忠祠,祠内供奉着葛氏先人葛诚。 祠后围墙内,三百年樟树老枝新发,一祠一树,相得益彰。

葛宅村现共有30余处古建筑,其中以中国地界元老葛绥成的故居为最。 葛绥成故居为青砖构筑的二层楼房,采用中西合璧的装修技艺,传统的砖雕手法与西式窗棂工艺相辅相成,别具一格,风格独特。

13 金华市东阳市湖溪镇郭宅村

东阳市湖溪镇郭宅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郭宅古称高塘,郭氏繁衍,建房十里,遂称长衢郭。历来是东阳交通要道区,素有"十里长衢"之美称。长衢郭氏自唐代僖宗乾符三年(876)从天台迁居高塘算起,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唐代以前称高塘,至宋元因街道有十里之长而称长衢,民国时期改名为郭宅。

郭宅的石洞书院是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游。南宋绍兴十年(1148),郭钦止捐田数百亩,并捐石洞之山,独力创办了石洞书院,且以家中藏书充实书院,开创了东阳民间兴学之新风。朱熹、吕祖谦、魏了翁、陈傅良、陆游、陈亮等先后来此或讲学论道,或切磋交流,并留下了题刻。

郭宅有一口著名的水塘,古称璜湖,俗称下湖塘。它位于郭宅南边,属郭宅二村的辖地,水塘面积约8000平方米。南宋乾道八王徕《南湖记》:外松里柳,芙蓉杂花周于水裔,水清而平者可百余亩,号曰南湖。

14 金华市东阳市三单乡前田村

前田村位于东阳市东部,隶属于三单乡,建村已有800多年,与磐安、嵊州交界。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

立于村口的涵清阁,有着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至今流传着禹王镇龟蛇的故事,它保护着一村百姓老小的平安。涵清阁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为三层四角重檐方亭。底楼三间,列十六柱。通面阔9.94米,总进深12.64米。

前田村现存大伦堂古建筑也值得一看。 位于村西枫岭之下,蕉溪之滨,谱称璲公祠,俗称新祠堂。建于民国甲戌(1934)由前厅、穿堂和后堂构成,呈工字形。

另有小宗祠,位于村落西南的天晶潭旁,始建于清初期,后屡经修葺。坐北向南,三开间,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明间前廊连有廊屋,形如抱厦,向外拽出,直达围墙。围墙大门一开,便入廊屋,东西设两个小天井,形制独特。

15 金华市东阳市东阳江镇天山村

天山村,一座飘浮于云端的古村落,名列第6批中国传统村落。就如其名一样,天然村庄,云雾缭绕,如入仙境。

天山村浮于云端,景色优美,气候宜人,900多年历史,古村、古道、古树,赋予这个养在深闺的小山村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天山更有"十八文化"之说,十八景、十八松岗、十八湾古道、十八山岗、十八古器、十八传说、十八古人、十八财宝等极富传奇色彩的古代文化,使天山更添神秘色彩。

深秋时节,天山村周围的山峦上枫红松绿,姹紫嫣红,尤其秀美。天山位于省大型水库横锦水库上游,受库区水系调节,春秋两季整个村庄被缭绕的浓雾笼罩,犹入仙境,景色美不胜收。

天山村依山而建。站在村的制高点,放眼望去,一幢幢古老的房屋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黛瓦粉墙,引人注目。全村最高峰上有一群古松,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是天山一景——十八松岗。 此外,村后古枫谷里,几棵数百年的古枫树,傲然挺立,也别有景韵。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查看更多中国传统村落,请搜“古村记”小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三星   东阳   村落   中国传统   东阳市   金华市   天山   后堂   浙江   古建筑   山水   风光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