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关于征集黎族传统老物件的公告

为保护和传承黎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保存黎族历史记忆,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现面向全县群众公开征集与黎族生产生活相关的传统老物件。


一、征集依据和目的

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自愿、公平”原则,面向群众公开征集散存的黎族传统老物件。

通过征集群众遗存的黎族传统老物件,抢就濒危的黎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珍贵文化记忆流失;为黎族历史、传统技艺及民俗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黎族文化代际传承与社会认同;为民族教育、文旅产品及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基础性资源。


二、征集范围

黎族作为中国海南岛的世居民族,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老物件反映了独特的农耕、纺织、狩猎文化和生活智慧。以下是黎族传统老物件的分类及代表性物品:

(一)生产工具类

1.农耕工具

木耙/竹耙:用于平整水田或旱地。

鹿角锄(黎语称"昌"):以鹿角或硬木制成的点种工具,适应山地耕作。

稻架:晾晒稻穗的木质架子,体现稻作文化。

2.狩猎工具

弓箭:竹制弓身,箭镞可能涂毒(如见血封喉树汁)。

捕鸟器(如"扣笼"):竹编诱捕装置。

3.渔具

鱼篓(藤编或竹编):用于溪流捕鱼。

独木舟:海南热带雨林地区的小型交通工具。

(二)纺织与服饰类

1.纺织工具

踞腰织机(黎族特色):妇女席地而坐操作的原始织机,可织复杂图案。

纺轮:用于纺线的陶制或木制工具。

2.服饰与配饰

树皮衣(现已罕见):用见血封喉树皮捶打制成的原始衣物。

黎锦:国家级非遗,以棉线、麻线织成,有"絣染"(扎染)工艺。

银饰:头簪、项圈、腰链等,多用于节日盛装。

(三)生活用具类

1.炊具与食器

陶釜/陶甑:黎族传统制陶(如"泥条盘筑法")制作的炊具。

竹筒饭器具:用于制作特色竹筒饭。

2.容器

藤编篓:存放粮食或衣物,防潮透气。

葫芦器:盛水或酒。

3.居住相关

金字形茅草屋构件:茅草屋顶、竹木墙体的传统住宅。

独木凳:整木雕刻的矮凳。

(四)文化与宗教器物

1.乐器

鼻箫:用竹管制作的吹奏乐器。

叮咚木:敲击木棒发声的节奏乐器。

2.宗教法器

巫铃:用于"道公"(祭司)祭祀活动。

骨卜具:动物肩胛骨用于占卜。

3.文身工具

刺针与染料:传统黎族妇女文身(现已逐渐消失)所用。

(五)分类依据

1.功能分类:生产、生活、服饰、宗教等。

2.材质分类:竹木器、陶器、藤编、金属器等。

3.技艺分类:编织类(黎锦、藤编)、雕刻类(独木器具)、制陶类等。


三、征集方式

(一)无偿捐赠

鼓励个人或团体自愿捐赠,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为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视情况给予媒体宣传或荣誉表彰,并在展览、研究中标注捐赠者信息。

(二)移交托管

对暂不愿转让所有权的珍贵物件,可协商签订代管协议,所有权不变,由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保管并展示。

(三)上门征集

对不便运输的老物件,可联系工作人员上门接收。

(四)法律途径

对流失文物,依法通过追索或移交程序收回。


四、权益说明

(一)捐赠者需确保物品来源合法,权属清晰。

(二)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将对征集物品进行登记造册,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资料将严格保密,未经允许不予公开。


五、联系方式

征集时间:长期有效

联系人:符女士

电话:0898-26635129

地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东风路17号

电子邮箱:3033172283@qq.com


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2025年4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昌江黎族自治县   黎族   体育局   物件   广电   捐赠者   传统   文化   旅游   藤编   工具   公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