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高中像 "变了个人"?作为家长先懂这几点,比催学习更重要

不少家长跟我吐槽:孩子上高中后,突然像换了个人 —— 以前啥都跟爸妈说,现在关着房门刷 B 站;买双球鞋能研究半天,说他 "不务正业" 就炸毛;聊志愿方向,没说两句就嫌 "你不懂"……

其实不是孩子 "叛逆" 了,而是我们还没跟上他们的节奏。现在的高中生,早就不是我们当年那批只围着课本转的孩子了。想帮他们,得先懂他们的不一样。

一、现在的高中生,藏着你没看懂的 "不一样"

1. 他们的 "认知世界",比我们当年宽太多

我们上高中时,了解外界靠课本、电视,去趟地级市都兴奋半天;现在的孩子,小学就摸手机、刷互联网,从小接触海量信息 —— 既能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也可能早早撞见社会的阴暗面。

有个家长很抱怨:"孩子总看 ' 鬼畜 ' 视频,我看了都觉得莫名其妙,这孩子是不是有病?" 其实不是孩子 "不正常",而是我们没跟上他们的社交语境 ——B 站、追星、二次元,这些早成了他们跟同学聊天的 "通用语言"。你连 "啥是 B 站" 都不知道,怎么跟他聊到一块儿?

2. "同学怎么看",比 "爸妈怎么说" 更重要

你以为孩子非要买苹果手机是攀比?其实可能是 "周围朋友都用,我不用就像异类";你以为孩子早恋是 "学坏"?有些孩子坦言:"就是想让同学知道,我也有人喜欢。"

高中阶段的孩子,最在意的是同龄人的认可。他们怕被孤立、怕被遗忘,所以会模仿 "受欢迎的同学"—— 比如穿潮牌、聊球星,甚至故意做些 "出格" 的事,只为融入圈子。遇到过一个研究球鞋的男孩,说 "我成绩一般、打球也不算好,只有聊球鞋时,同学才会佩服我"。

3. 别把 "顶嘴" 当反抗,他们只是想当 "大人"

有个家长跟孩子吵翻:"我让他报外语专业,将来当老师多稳定,他非要学历史,说喜欢!" 其实孩子不是 "不听话",而是高中阶段的他们,早就把自己当独立个体了 —— 想自己做决定,渴望被尊重,而不是被家长 "安排一切"。

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当初专业是爸妈选的,上课提不起兴趣,挂科一大堆,到了考研才敢选自己喜欢的方向。" 如果家长总说 "我是为你好",强行干涉孩子的选择,只会让他以后再也不跟你商量。

4. 看似 "抗压",其实比我们当年更焦虑

别觉得现在高考升学率高,孩子就轻松了 —— 虽然上大学容易了,但优质高校、好专业还是稀缺的。学校不让补课,孩子私下里更卷:"别人假期都在补,我不补就会被超过。"

他们的压力不止来自学习,还有对未来的迷茫:"不知道考什么大学、做什么工作";也有对家长期待的恐惧:"爸妈总说 ' 考不好就完了 ',我真怕让他们失望。"

二、懂孩子不用 "猜",这 5 件事家长能落地

1. 主动 "走进" 他的世界,别做 "局外人"

想跟孩子有话聊,得先懂他的 "语言体系"—— 他喜欢刷 B 站,你也去看看(不用懂所有内容,至少知道他看的是什么);他追星,你别骂 "明星有什么好追的",可以问 "你喜欢他什么呀?是他唱歌好,还是做事很努力?"

有个朋友,孩子沉迷模仿网红,他没制止,而是带孩子去 MCN 机构参观 —— 让孩子亲眼看到 "网红想一直红,要比别人多付出多少努力"。后来孩子不模仿了,反而立志 "好好学习,将来去 MCN 做策划"。

2. 给 "选择权",比替他 "做决定" 更有用

别总说 "我替你选的才对",可以试着让孩子从小事开始做决定:比如周末是先写作业还是先运动,买什么款式的书包;涉及大事(比如选科、报志愿),你可以给建议,但别强迫他接受。

就像说的:"孩子选对了,能学会承担责任;选错了,也能从里面长教训。总比以后到了大学,连选选修课都要问爸妈强。"

3. 学会 "听",比没完没了 "说" 更管用

很多家长跟孩子聊天,总爱打断:"你别说了,我都知道你要讲什么!"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 "说教",而是 "被理解"。给了个简单的方法:

•听的时候看着孩子的眼睛,别一边刷手机一边听;

•等孩子说完,试着复述他的话:"你是说,这次数学没考好,觉得有点灰心,对吗?"

•别着急批评,先认可他的感受:"我当年学数学也头疼,特别理解你。"

这样孩子才会觉得 "爸妈懂我",以后有事才愿意跟你说。

4. 用 "写信" 聊心事,化解 "说不出口" 的尴尬

有些话当面说不出口,写下来反而更真诚。建议家长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不用讲大道理,就说点日常的小事 ——"看到你最近熬夜学习,妈妈挺心疼的";"你上次帮邻居拎东西,爸爸觉得你长大了"。

刘墉当年就是这样跟在美国上学的儿子沟通,信里没有指责,只有鼓励:"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学问总在你心里,以后总会用上。" 这些信后来成了孩子的精神支柱,也成了家里的珍贵回忆。

5. 少谈 "成绩",多给 "温暖时间"

孩子每天在学校面对繁重的课业,回家想放松一下,别一开口就问 "考试准备得怎么样了"。建议:每周抽点时间,跟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 —— 一起吃顿他喜欢的饭,聊点跟学习无关的事(比如学校的趣事、他喜欢的球星),甚至一起看场电影。

有个学生跟说:"我最羡慕同学的爸妈,会陪他看球赛,而我爸妈只会问成绩。"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 "多好的物质条件",而是让他知道 "不管我考得怎么样,爸妈都爱我"。

在书里写:"高中三年,不是 ' 管' 出来的,是 ' 懂' 出来的。" 我们总想着 "帮孩子少走弯路",却忘了先蹲下来看看他们的世界。

当你愿意花时间了解他的 B 站、他的球鞋、他喜欢的专业,当你愿意把 "我为你好" 换成 "你想怎么做",孩子才会真正把你当成后盾,而不是 "对立面"。

毕竟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支持,从来不是 "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 "不管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都懂你、支持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育儿   家长   高中   孩子   喜欢   同学   球鞋   当年   专业   成绩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