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万降至500万,又一“大国重器”终结天价进口,西方难以置信

文|小橙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内部或结尾

二十年前,在中国的土地上,德国工程师带着盾构机前来安装,那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他们对中国人的防备犹如对待贼一般,随身携带的工具箱都配备着密码锁,密不透风。

就连在施工过程中换下来的旧刀片,他们也小心翼翼地装箱带走,生怕被中国人窥探到一丝一毫的技术机密。

彼时的中国,在盾构机领域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外国人在我们的地盘上严防死守。

回溯到 1997 年,秦岭隧道工程拉开帷幕,德国人开出的价码,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砸在国人的心坎上。

一台盾构机,售价高达 3.5 亿,这已然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每推进一米,还要额外收取 800 块的技术服务费。

不仅如此,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施工队只能无奈地等待德国工程师漂洋过海前来维修,仅仅是打开机盖,就要收取高达 80 万的上门费!

在当时的施工队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黑色幽默:德国工程师来修机器,他们住五星级酒店所花费的钱,足以买一辆桑塔纳轿车,他们在餐厅里吃掉的牛排,足够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开支。

这般巨大的开支,让中国的基建工程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却又毫无办法,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

转机出现在 2008 年的广州地铁项目,国产 “先行号” 盾构机第一次鼓足勇气,正面硬刚进口设备。

那一刻,整个施工现场的气氛都紧张到了极点,所有人的心都悬在嗓子眼,捏着一把汗,谁也不知道这台被一些人戏称为 “土包子” 的国产盾构机,能否在这场激烈的较量中崭露头角。

然而,事实却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先行号” 不仅提前 48 天成功打通隧道,还在珠江底下完成了一项堪称奇迹的操作,拐着弯巧妙地绕过输水管道。

而且,在沉降控制精度方面,它比进口设备还要高出 0.3 毫米。现场监工的德国老头,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监测数据,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之久。

最后,他只能无奈地嘟囔着 “这不科学”,满脸疑惑地转身离去,后来大家才知道,这关键的 0.3 毫米差距,源自中国工程师在控制系统中加入的一个 “预判算法”。

这就如同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开车,总是能够提前半秒精准地打方向,展现出了极高的技术水准。

如今,当我们走进工地,看到国产盾构机时,外行人可能仅仅觉得它是一个庞大的钢铁巨兽,徒有其表,但内行人却能从中看出诸多门道。

德国人曾经引以为傲的液压系统,需要定期更换专用油,维护成本极高且极为繁琐,而我们的磁悬浮驱动技术,则完全不需要润滑,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和成本。

日本人制造的轴承,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必须放置在恒温箱中才能正常工作,反观我们的陶瓷轴承,即使被扔到泥浆里,依然能够顺畅地运转,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在给孟加拉制造的盾构机上,刀盘上醒目地焊着五星红旗,英国监理却跳出来,声称这是装饰件,会影响盾构机的平衡。

面对这般无端指责,中国工程师当场不慌不忙地掏出激光检测仪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偏差值比欧洲标准还要低 15%,让英国监理无话可说,只能灰溜溜地闭嘴。

价格战在盾构机市场上愈演愈烈,中国企业凭借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将价格压到了让西方企业难以想象的地步。

2021 年,土耳其进行海底隧道设备招标,德国海瑞克公司报出了一个他们自认为很有诚意的友情价 ——1.2 亿。

然而,中国三一重工却直接给出了一个让全场震惊的报价:2800 万,而且还承诺包三年保修,这一价格,几乎只有德国报价的零头!

在如今的全球基建现场,各种魔幻剧情不断上演,在印度,工人们驾驶着贴满咖喱味贴纸的盾构机,驾驶舱里循环播放着中文版的《使用须知》。

这一幕,既充满了异域风情,又展现出中国盾构机在印度的广泛应用。

甚至连一向高傲的德国人,也开始借鉴中国技术,柏林地铁的施工报告里,赫然写着 “参考中国标准调整掘进参数”,这一现象,无疑是对中国盾构机技术的高度认可。

更令人称赞的是,中国在盾构机领域还开展了 “技术扶贫”,我们往非洲销售设备时,还贴心地搭配了 “保姆套餐”,承诺三个月包教会当地工人开挖机,半年培养出能独立值班的操作手。

下次当我们乘坐地铁时,不妨停下手中刷手机的动作,仔细看看隧道壁,那些光滑的圆弧,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国产盾构机的杰作。

如今的国产盾构机,功能越发强大,它不仅能在挖掘隧道的同时,精准地贴上瓷砖,还能顺便把渣土压成砖头,运去盖公厕,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深圳 14 号线施工时,工程师们更是发挥出了惊人的智慧,利用掘进产生的余热给工人宿舍烧洗澡水。

德国人看到这一幕,不禁惊叹道:“你们搁这玩模拟城市呢?” 这看似调侃的话语,实则是对中国工程师创新能力的由衷赞叹。

从曾经跪着买图纸,处处受制于人的艰难处境,到站在世界舞台上,堂堂正正地制定行业标准,中国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用盾构机成功捅破了西方百年技术霸权的壁垒。

如今,全球每卖出 10 台盾构机,其中就有 7 台贴着 “Made in China” 的标签!

参考信源:

中国日报网 2025-04-09 16:22 超大“玉盘”启动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开始掘进

新华社 2025-04-09 16:29 广东:粤东城际铁路揭阳段首台盾构始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7

标签:秦岭隧道   行号   盾构   进口设备   德国   德国人   难以置信   中国   隧道   大国   工程师   技术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