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大学,竟然容不下一只帝王蟹?何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谢品卿

近日,南京大学的第九食堂成功“出圈”,不是因为推出了什么黑暗料理,也不是因为阿姨的手抖症不药而愈,而是因为一位“重量级选手”的闪亮登场——标价999元的帝王蟹。消息一出,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其震撼程度,不亚于在图书馆里看到有人架起火锅。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惊呼“食堂变了天”,有人调侃“现在去南大蹭饭还来得及吗?”

一、象牙塔里的“海鲜市场”?

大学食堂,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是一个充满着“番茄炒蛋要不要月饼”、“青椒肉丝里找肉丝”等哲学思辨的地方。它的主旋律是“经济实惠”,背景音是碗筷的碰撞和同学的喧嚣。忽然间,一位穿着黄金圣衣的“蟹老板”闯入,确实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这感觉,就像你在家门口那家烟火气十足、十块钱能吃到饱的拉面馆里,突然发现菜单最后一页赫然印着“伊比利亚火腿配鱼子酱”。惊喜是惊喜,但更多的是一种时空错乱的魔幻感。网友们不禁发出灵魂拷问:食堂的尽头,难道是海鲜市场吗?我们究竟是去求知,还是去赴一场“波龙与帝蟹的盛宴”?

二、学生的“真香”定律与现实的“账单”

然而,就在舆论场为“该不该”吵得面红耳赤时,南大的同学们却用行动给出了另一种答案。据报道,这只“天价”蟹还真有同学买账,而且是四位同学一起“拿下”的。品尝者的反馈堪称“大型真香现场”:什么“异常鲜美”、什么“比饭店还好吃”、什么“做第一个吃帝王蟹的南大人”!字里行间,洋溢着尝鲜的快乐和一点点凡尔赛的小骄傲。

平心而论,食堂这事儿办得,某种程度上还挺“宠学生”的。你想啊,外面餐厅动辄两三千的帝王蟹,现在在学校里,不用出门,不用花大价钱,就能和三五好友一起分享,这简直是“学生福利”的天花板级别了。对于有些想改善伙食的同学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在于,这种“福利”的象征意义太过扎眼。它就像班级里突然来了个开超跑上学的同学,大家难免会讨论:我们这个集体的氛围,是不是要变了?

三、校方的“神反应”:从“蟹”逅到“谢”逅

就在舆论风暴酝酿之时,南京大学的回应堪称公关范本,速度之快,姿态之正,令人拍案叫绝。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我们试了试,大家反响不错,但为了弘扬勤俭节约,我们决定不玩了。”

这份声明写得是滴水不漏。首先,它肯定了尝试的初衷是为了“多元化”,给积极参与的同学点了赞,稳住了内部基本盘。接着,话锋一转,高举“勤俭节约”和校训的大旗,明确表示已进行调整,瞬间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平息了外界质疑。最后,更是祭出“1分钱早餐”、“7元套餐”等一大堆亲民菜品,仿佛在说:“看!我们的主旋律从未改变,帝王蟹只是个意外的小插曲。”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既安抚了觉得食堂“飘了”的公众,也照顾了觉得“吃点好的怎么了”的学生,同时还彰显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高,实在是高!从与帝王蟹的短暂“蟹”逅,到果断的“谢”逅,南大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价值观落地。

四、食堂的本质,是包容也是温度

这场“帝王蟹风波”,说到底是一场关于高校食堂“身份认同”的讨论。食堂当然可以创新,可以多元化,可以追求更高品质的服务。但它的根,必须深深扎在“普惠”与“育人”的土壤里。它既可以有给困难学生准备的1分钱暖心早餐,也可以有给想打牙祭的同学准备的平价小炒,甚至,在控制好成本和供应量的前提下,偶尔出现一两只“硬菜”作为点缀,也并非十恶不赦。

理想的大学食堂,应该是一个充满包容性的美食空间,既能温暖辘辘饥肠,也能偶尔抚慰向往美味的灵魂。它不必成为米其林,但应该成为每个学生毕业后,都会无比怀念的“家的味道”。而那只会引发热议的帝王蟹,就让它成为一个有趣的传说吧——它证明了高校食堂也有追求“天花板”的野心,但最终,大家还是更爱那片坚实、温暖而亲切的“地板”。

毕竟,真正的“豪华”,不在于菜单上是否有一道天价菜,而在于每一个走入食堂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实惠而可口的温暖。(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美食   扩大内需   帝王   大学   食堂   同学   学生   南京大学   南大   勤俭节约   温暖   肉丝   凡尔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