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朋友圈里一半是景区人山人海的劝退视频,一半是露营野餐的惬意照片,表面上文旅数据再创新高,可现实是是越来越多人花钱买罪受。
文旅部数据显示,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比去年多了1.23亿,消费总额8090.06亿元,同比增长13.5%。
交通运输部更给出24.33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数据,日均3.04亿人次,不仅比去年多了6.3%,还比2025年春节8天的流动量多了1.3亿,这个规模相当于韩国春节人口流动的40多倍。
可当我们把数据拆解开,就会发现一个矛盾:人越来越多,大家却越来越抠,为什么8.88亿人次的出游热潮,没能带来同等比例的消费力?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在公园搭帐篷,也不愿住高价酒店?
今年双节最明显的变化,是消费者的钱包开始挑食了,8090.06亿元的消费总额看似亮眼,但分摊到8.88亿人次、8天假期里,人均每日消费只有113.9元,比2024年同期下降了13%。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大概够买一杯奶茶加一顿简餐,想要再逛个收费景点、吃顿大餐,就得再掏腰包,尼尔森的报告更直接点出了这种变化。
47%的消费者只买自己确定会用的东西,不会为可能有用的商品买单,精打细算型消费者的占比从30%升到了39%,越来越多人开始在出行前做足攻略,避开不必要的开支。
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大家对假期价值的重新判断,与其花大价钱住网红酒店、打卡同质化景点,不如把钱花在更实在的体验上,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住宿市场的冷热不均。
传统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遭遇了寒流,成都不少酒店的入住率没到50%,上海宾馆的平均出租率也只有64.7%,与之相反的是,年轻人主导的帐篷露营火了,把露营变成了慢旅行。
就连饮食和游玩也变得务实起来,以前景区里的大餐排长队,现在便利店的泡面成了香饽饽,不少游客会提前备好零食和水,避免在景区花冤枉钱。
收费景点不再是必选项,免费的城市公园、老街小巷成了热门目的地,大家更愿意走街串巷,感受当地的烟火气,可即便如此,热门景点的退票戏码还是年年上演。
西湖断桥挤得走不动路,鼓浪屿的商铺全是义乌批发的工艺品,本地人反复提醒别来,可外地游客还是扎堆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场景,恰恰暴露了假期选择的匮乏。
看着8.88亿人次的出游数据,很容易以为大家都在享受假期,可真正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旅行更像一场煎熬。
这些煎熬背后,是四个根深蒂固的矛盾,把本该放松的假期变成了集体考验,最突出的是全民一起休假和资源不够用的死结。
我们的休假制度像一套固定程序,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涌向相同的景点:故宫每天限流却依然挤得看不见红墙,西湖的游船排成长队,鼓浪屿的轮渡要等上两三个小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五难”:出行难,高速堵车动辄几小时,停车难,景区周边的停车场早早就满位,入园难,热门景点的排队时间能超过2小时,赏景难,拍照只能拍到人头,如厕难,女厕所外的队伍能绕到拐角。
为什么会这样,本质上是假期不够用和调休凑长假共同造成的,大多数人一年只有春节、国庆两个长假,平时想请假出游,要么担心工作没人接手,要么怕扣工资,只能盼着节假日。
可调休又把假期变成了数字游戏,想要7天长假,就得在前后周末补班,连续工作7天甚至更久,等真正到了假期,早就累得没了精神。
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早就说过,这种集中消费对全年旅游收入没什么实质贡献,反而会导致资源挤兑、体验感崩塌,形成越放假越累的恶性循环。
其次是商家的短期逐利和行业诚信的冲突,节假日成了部分商家收割的好时机:有些酒店、民宿会找借口取消提前预订的订单,比如装修,业务调整,然后把房间以两三倍的价格重新出售。
有些景区的票务系统混乱,虚假宣传免排队,实际却要等很久,还有不法分子用出行高峰诈骗,如低价改签机票,虚假景点门票,消费者维权时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最后可能只拿到原价退款。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出游体验,更让大家对假期消费越来越警惕,更头疼的是高压环境下的焦虑和群体摩擦,假期里的人本来就容易疲惫,再加上堵车排队,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矛盾。
还有人因为赶行程过度消耗自己,比如一天逛三四个景点,结果导致膝关节滑膜炎,或者因为作息紊乱生病,原本放松的假期变成了养病时间。
最后是收入水平和旅游消费的不匹配,旅游费用上涨让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尤其是酒店、机票在节假日的涨价幅度,可能抵得上一个月的生活费。
可即便如此,大家还是愿意扎堆出游,这背后其实是口红效应,在收入增长预期放缓、就业有压力的情况下,旅游虽然不是必需品,却能带来精神慰藉。
一次几百块的周边露营、一场免费的公园野餐,就能成为对抗现实压力的小确幸,这种花小钱找快乐的选择,藏着太多普通人的无奈。
其实双节出行的困局不是没办法解决,关键是要跳出只看数据的思维,把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这些年我们总在讨论假期怎么改,可大多停留在增加几天假,调整调休方式上,却没抓住核心。
真正的假期自由,不是凑出来的长假,而是能自己安排时间,首先要做的,是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可很多人根本没机会休。
有些公司会以工作忙为由拒绝,有些员工怕影响升职不敢提,还有些行业比如服务业,节假日正是最忙的时候,想休假更是难上加难。
如果带薪休假能真正落地,大家就不用扎堆在国庆、春节出游,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人少、价格低的时段旅行,既能减轻景区压力,也能提升体验。
浙江已经在做尝试了,部分地区推行了春假,秋假,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时间错峰出行,这种灵活的假期模式值得推广,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针对节假日乱涨价、取消订单的问题,不能只靠消费者维权,需要监管部门出台更明确的规则:比如规定酒店涨价不能超过平时的1.5倍,取消订单要赔偿消费者的损失。
对虚假宣传、诈骗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让商家不敢轻易踩线,只有让诚信经营比短期逐利更划算,才能慢慢修复旅游市场的口碑。
旅游业也该换个思路,别再盯着门票涨价,酒店提价了,现在的游客越来越看重体验,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靠免费的灯光秀和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餐饮、文创的消费。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对假期的期待,不该是挤爆景区,晒朋友圈,而是能真正放松,对大多数打工人来说,节假日扎堆出游不是选择,而是。
不是不知道平时出行更划算,而是没机会,不是喜欢挤在景区里,而是一年只有这几次能陪家人、朋友出门,所以,假期改革不只是调整时间,更是对劳动者休息权的尊重。
别让调休变成连续加班的借口,别让假期变成消费数据的工具,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有精力,去享受真正的休息。
或许未来某一天,我们不用再算着调休怎么补班,不用再担心景区挤不挤,而是能随时约上家人朋友,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到那时,假期才真正有了意义。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