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影视基地拍摄现场,也不是军事演习,而是数百名普通游客在景区里“攻打县城”的真实场景!当冲锋号划破长空,火光在黑烟中闪现,穿着粗布衣裳的游客们扛着“弹药箱”、握着道具步枪,在NPC带领下冲向城墙。这场名为《重走支前路》的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旅游从“参观”变身“参与”,有游客甚至专程购买三把道具步枪,只为“体验感拉满”。
■ 战前集结:粗布村民与《沂蒙颂》
10月1日上午11时,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的操场上,身着粗布衣裳的“村民”NPC带领数百名游客完成集结。在《沂蒙颂》的旋律中,游客们背负木制手榴弹箱与粮食箱,徒步向“前线”进发。队伍中不仅有成年人,还有几十名小学生组成的游学团队,孩子们兴奋地模仿着战士的匍匐动作。
■ 总攻时刻:火光黑烟与冲锋号角
城墙下的“战士”NPC早已埋伏在战壕中。突然,城墙闪烁火光、轰鸣声四起,黑烟滚滚升起——总攻信号打响!一名“战士”跃出战壕吹响冲锋号,十余位演员应声跃起。游客们瞬间被点燃激情,呼喊着“冲啊”扑向城门。
■ 胜利狂欢:从“攻打县城”到红色传承
不过数分钟,城门被攻破,游客与NPC欢呼胜利。来自青岛的游客展示着购买的三把道具步枪感慨:“这才是沉浸式体验!”而景区讲解员透露,该项目即使在非节假日也持续火爆,尤其受游学团体青睐。
■ 历史溯源:从《亮剑》演员到三代“团长”
该项目前身“跟着团长打县城”早在今年五一就已爆火,曾邀请《亮剑》中饰演日本军官的演员杨清文客串反派。而“团长”扮演者虽未当过兵,但家族三代从军,他将每次演出视为对革命前辈的致敬。
1. 角色代入:从旁观者到“战士”的身份转换
游客通过背负弹药箱、使用道具步枪、参与冲锋等行为,完成从“观看历史”到“成为历史一部分”的转变。这种设计契合当下旅游市场对参与感与情绪价值的双重需求。
2. 多感官刺激:声光火烟的战场还原
轰鸣声、火光、黑烟、冲锋号与《沂蒙颂》音乐共同构建沉浸环境。相比静态展览,这种全感官体验更易引发情感共鸣,尤其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天然吸引力。
3. 文旅融合:红色IP的创造性转化
项目将沂蒙精神等红色基因与互动娱乐结合,形成“教育+旅游”新模式。当地文旅部门直言,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这种思路与山东梁山景区用水浒NPC互动、济南灵岩寺打造“小书生”角色的创新逻辑一脉相承。
■ 游客主动传播:现场游客不仅积极拍照录像,更在社交平台分享“攻打县城”片段。有网友调侃:“怕自己太入戏收不住手”,还有家长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动查资料了解抗战历史”。
■ 景区持续迭代:项目从早期25分钟体验升级为多时段演出,并开发道具步枪等衍生消费点。演员团队由景区员工与当地村民构成,这种模式既降低成本,又赋予演出地道乡土气息。
■ 区域文旅共赢:沂南县将该项目作为红色旅游标杆,带动周边景区客流。类似模式在山东多地开花——梁山用水浒NPC打造“闯关”体验,灵岩寺靠“小书生”单日吸引游客从广州飞抵打卡。
从静默的纪念馆到火光熊熊的“战场”,从玻璃柜里的文物到手中的道具步枪,红色旅游的这次转型证明:历史从不拒绝生动,传统也可以很热血。当孩子们在冲锋号中眼睛发亮,当年轻人举起道具步枪感受沉重,红色基因便在这声光电中完成了跨代传递。
或许会有更多景区解锁沉浸式玩法。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核心始终未变——让历史可触摸,让精神可感知。毕竟,最好的传承,永远是让人心甘情愿走进来、带着感动走出去。
#景区攻打县城现场像大片#
#红色旅游玩出了沉浸感#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