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圆通寺,一堵朱墙隔开了两个世界

朱红山门外的圆通街,是昆明永不歇息的城市脉搏。然而,当你推开那扇门 ,喧嚣瞬间被过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入地心的静谧感——圆通寺,这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古刹,用它独特的“向下朝圣”的布局,向我发出了第一声禅意的问候。

不是拾级而上,而是沿着中轴缓步下行,青石板路引我走向放生池,池水平静如镜,完美倒映着康熙年间的八角亭和池畔姿态各异的上百只石狮。锦鲤偶尔划过,打碎了倒影中的元代蟠龙柱与明代藻井。“倒坡寺”的俗名带着本地人的幽默,却恰是佛家“放下执着”的无声开示,这初见的“反常”,瞬间抓住了我的心。

八角亭

圆通寺真正的灵魂,在于它跨越信仰边界的宏大包容。步入庄严的铜佛殿,景象令人动容:汉传佛教的释迦牟尼、藏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师、南传佛教的帕松列尊者,三位不同传承的佛教导师,在袅袅香烟中安然共处一室。殿内高悬的“铜佛殿”匾额 ,两侧的对联“螺峰山前佛镇潮音普济昆州”与“袧霞屏下蛟棲幽谷洪害鸭池”,仿佛在诉说这座古刹守护一方水土的千年故事。即使如门口那张醒目的 “不得向未成年人传教”告示牌,也与佛陀悲悯众生的胸怀微妙相融。这“三教同堂”的奇观并非朝夕之功——始于唐代最早的观音道场,历经元明禅宗浸润,直到90年代增设风格鲜明的泰式金顶铜佛殿与藏传经堂,层层叠加,终成今日这信仰和谐共生的典范。

园林之美,是圆通寺扣人心弦的另一面。放生池如一块巨大碧玉,环绕它的八角亭翼然独立,亭联 “观以无心何来何去何自在,音非法相是空是色是圆通”道尽佛法玄机。池水的魔力在“衲霞屏”岩壁 前达到顶峰。这块巍峨的棕黄色巨岩,因天然矿物形成的霞彩得名,高悬的 “衲霞屏” 横幅印证着它悠久的历史,其倒影清晰映照在下方平静的池水中,虚实相生,禅意无穷。

沿池边小径漫步,经过造型生动的假山,再移步换景至飞檐斗拱的普光明殿,黄瓦、红墙、彩绘交织的富丽,令人惊叹古建筑的精致与威严。殿前的白色石塔 、“人天福地”下庄重的“福”字祈福之所,以及遍布寺中“小心滑跌” 的温馨提示,所有细节都在诉说着时间的层叠与人间的信仰日常。若值初春,寺后圆通山的数千株云南樱便是点睛之笔,粉霞烂漫衬着寺内的黄墙灰瓦,构成“佛门净土”与“人间芳华”的交响诗。

离寺前,我再次站在巍峨的“圆通胜境”牌坊下。回望碧池中悠游的龟群、阳光下闪烁着金辉的蟠龙柱细节,以及殿角在微风中轻响的风铃,圆通寺的魔力清晰可触。它如同一道厚重的朱墙,分隔了内外的喧嚣与宁静;它让时光沉淀在青苔石阶和斑驳雕梁之间;它更以无言的姿态,让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在同一个空间里握手言和。

正如寺中古老的石刻所启示,“圆通”——观音智慧的精髓,正是圆满十方,通达无碍。行至此处,所谓此岸与彼岸,繁华与清幽,不过一墙之隔,一念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旅游   昆明   两个   世界   圆通   佛殿   佛教   池水   禅意   古刹   法相   倒影   唐代   福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