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常州,实话实说,常州人的生活跟网上说的不大一样

“常州人讲话像掺了糯米粉,甜丝丝的。”这是我在高铁上刷到的一条评论。可当我真的踏上这片土地,却发现网上那些“软糯”“安逸”的标签,根本兜不住这座城的筋骨。我在常州待了整整一周,从青果巷的老茶馆到三堡街的夜市煎饼摊,从运河边的垂柳到恐龙园的尖叫,常州人用一碗甜到发齁的银丝面、一句“勿要急慢慢交”的叮嘱,还有深夜巷子里倔强翘着的几缕历史白发,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

一、历史不是景点,是常州人的家常饭

常州人把日子过成了“活文物”。清晨的篦箕巷,70多岁的张阿婆坐在自家作坊门口抛光牛角梳,木屑簌簌落在泛黄的工作台上。我花20块钱买了把梳子,她硬是拉着我讲:“这纹路要顺着天然牛角纹刻,和做人一样,不能强扭。”后来才知道,常州梳篦这项非遗,至今还有200多家作坊在坚持手工制作。

在青果巷,白墙黛瓦的明清老宅隔壁,90后姑娘把祖传院子改成了咖啡工作室,磨豆机嗡嗡响着,她手里还捏着半块大麻糕。“老房子冬暖夏凉,Wi-Fi信号比写字楼强多了!”她笑嘻嘻地说。

二、赚钱不耽误生活,常州人把“卷”玩成了行为艺术

常州人大概是最会“躺平着奋斗”的一群人。2024年数据显示,这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665元,农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跑赢城镇,城乡收入比缩到1.758:1。参观某新能源车间时,技术主管指着机械臂上的卡通恐龙贴纸说:“咱常州人连机器人都不让加班——定时休眠,怕它们‘过劳死’。”后来查数据才发现,常州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但全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涨到39377元。常州人仿佛掌握了时间:上班时人均“卷王”,下班后钻进老茶馆听评弹的、骑共享单车绕西太湖刷圈的、蹲在社区助餐点花11元吃两荤两素的……个个切换自如。

三、甜,是常州人给世界的“温柔陷阱”

常州人的“甜”绝对是个战略忽悠局!第一口银丝面的糖汁差点把我送走,但当我跟着本地大叔学会“先嘬汤、再挑面”的仪式后,竟在甜腻里咂摸出鲜香——原来浇头用的是熬足6小时的鳝骨高汤。更绝的是辣子鸡,厨子非要用麦芽糖勾芡,红油裹着焦糖香,辣得人涕泪横流还要抢最后一块。

这种“甜里藏刀”贯穿全程。在溧阳南山竹海,撑竹筏的大爷一边吐槽“你们小年轻就知道拍网红照”,一边偷偷把船撑到光线最好的位置;社区助餐点的阿姨嘴上说着“15块套餐没肉了”,转身从后厨端出自己带的红烧排骨。常州人像极了他们引以为傲的乱针绣——远看温柔似水,近看每根丝线都带着锋芒。

离开前,我在红梅公园看到块石碑,刻着赵翼那句“江山代有才人出”。突然懂了常州人为什么总把“勿要急慢慢交”挂嘴边:他们早把争一流的野心,酿成了细水长流的智慧。下次再来,我要去瞿秋白故居听听雨,看看菱形窗棂切割的天光里,藏着多少未知的常州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5

标签:常州   银丝   溧阳   茶馆   青果   餐点   牛角   实话实说   作坊   恐龙   城镇   旅游   网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