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的这个地方可不得,有口古井却是汉代的。

游遍天下邹鲁地,讲述人文与古迹。

大家好!

在邹城市大束镇的一隅,藏着一座名叫驳家庙的古老村落。它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行都流淌着历史的故事。怀着对古老文明的向往与敬畏,2020年冬季的一天我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试图揭开它尘封已久的面纱。

2012年未坍塌时

初到驳家庙村,冬日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尘土,在村道上打着旋儿。偶尔有村民扛着农具从身旁走过,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热情地打着招呼。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华,只有岁月沉淀后的静谧与安详。从《邹城地名志》的记载中,我开始追溯这座村庄的渊源。原来,驳家庙村始建于明朝时期,崔姓人家从老营村迁居于此,最初定名为崔庄。然而,历史的风云变幻往往能赋予一个地方独特的印记。明季战乱纷飞,一位王爷带兵征战至此,当他勒马远眺,察觉到形势不妙,随即“驳马而回”,“驳”在古语中有转回之意,于是这座村庄便有了新的名字——驳驾庙。时光悠悠流转,随着方言的演变,“驳驾庙”逐渐叫成了“驳家庙”,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东风

翻开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纂的《邹县续志·建置志》,我发现当时的驳家庙村被记作“薄家庙”,隶属于东乡中的西韦社。这细微的名字差异,不仅反映了历史文献记录的多样性,也让我感受到了时光在文字间留下的印记。此后,驳家庙村又历经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1947年,它归属于匡衡乡;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11月,成为第九区驳庙乡的一部分;1958年9月,驳家庙生产大队隶属于大束人民公社洪沟管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还曾一度改名为东风村,仿佛给这座古老的村庄披上了一层时代的外衣。

漫步在村中,我努力寻找着历史的蛛丝马迹。在村东一座不起眼的小石桥上,一通石碑引起了我的注意。拂去碑面上厚厚的尘土,“乾隆六十年《四村重修拜殿禅门碑记》”几个字清晰可见。这一发现,让我的心瞬间激动起来,仿佛找到了打开村庄历史宝库的钥匙。我断定,村中一定曾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庙。带着满心的好奇,我开始向村民打听古庙的位置。

经过多方打听,我得知就在去年初春,那座承载着村民记忆的古庙轰然坍塌。曾经,它拥有三间气势恢宏的大殿、古朴的庙门和东西配殿,院内碑刻林立,香烟袅袅。而最让村民引以为傲的,是大殿后方那棵堪称奇迹的古柏树。这棵古柏比邹城孟庙的柏树还要粗壮,更为神奇的是,树的根部竟生长出一棵槐树,形成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柏抱槐”奇观。每到冬季,夕阳西下,长长的树影笼罩着整个村庄,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可惜,这一奇观在“文革”期间惨遭砍伐,被做成了七口棺材,剩余木柴也分到了各家各户。当村民们说起这段往事时,眼中满是惋惜与无奈,那棵古柏仿佛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痛。

古庙

循着村民的指引,我来到了古庙的遗址。眼前的景象,让人唏嘘不已。曾经的庙宇如今只剩下坍塌的东南墙角,残砖断瓦散落一地,荒草在废墟中肆意生长。寒风掠过,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是古庙在无声地哭泣。附近的村民告诉我,村子最东方的田地旁,还有一些散落的碑刻。听闻此言,我顾不上疲惫,立刻前往探寻。

在一片荒草丛生的田地里,我终于找到了两通残碑。它们半埋在土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泥土清理干净。经过仔细辨认,我确定这两通残碑分别是《护树重修记》和《天齐庙重修碑记》。其中,《护树重修记》的碑文为我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康熙五十八年的动人故事:当时,邹县城东的黄瞳、崔家庄(今驳家庙)、曹村、朱家庄四村村民和睦相处,凝聚力极强。村中天齐庙内生长着数棵茁壮挺拔的古树,却不料被一个名叫王莽的人觊觎。此人假冒公府之名,前来砍伐古树。正当他肆意杀伐时,被四村村民发现。起初,村民们好言相劝,却遭到王莽的蛮横拒绝。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围拢过来,王莽不仅不听劝阻,反而企图动手打人。义愤填膺的村民们果断将其捆绑,押送到邹县县衙。幸遇清廉秉公的县太爷娄一均,他严惩了伐树之人,为百姓主持了公道。为了感谢娄知县的公正裁决,村民们特立此碑。

娄一均故居

娄一均(1667年~1746年)字维四,号秉轩。是绍兴市越城区马山街道檀渎村人,由岁贡生一路升至贵州思南府知府。他在知邹期间,设义学、捕蝗祷雨、捐资修城浚壕,政绩斐然。其最大的贡献当属纂修《邹县志》,在清康熙五十四年所修的这部县志,是邹县旧志中体例最完备、记载最详尽的一部,也是唯一被收入国家图书馆的县志。当他擢升离开邹县时,士民们为了怀念他,在峄山灵岩侯官殿前树立了“娄公去思碑”,歌颂他的功德。这段历史,不仅让我对娄一均肃然起敬,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官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娄氏祠堂

在与村民的深入交谈中,一个更令人震惊的发现逐渐浮出水面。十几年前,村子北面的田地里,有村民在劳作时挖出了宋代的钱币和古代的锅具。这一发现,颠覆了之前关于村子建村时间的认知,或许驳家庙村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明代。而村子后方还有两口用青砖垒砌的古井,一东一西,相隔三四百米,更是给这座村庄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后来,我在一本名为《邹城历史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丛书中找到了关于这两口古井的记载,原来它们竟是汉代所建。这意味着,早在两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就已经有了人类定居生活的痕迹。那么,村民们口中的那棵老柏树,极有可能就是历经千年风雨的汉柏。

古井

沿着村道向东,我来到辽河岸边。这里曾矗立着一座全石结构的龙王庙,虽规模不大,却庄严肃穆。庙内有一尊刻有“大明”字样的龙王石像。庙宇附近还有一对石像生,日夜守护着这片土地。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深夜,这些珍贵的古迹却不翼而飞。一位老人回忆道:“小时候,每逢干旱,全村人都会来龙王庙祈雨,那时候香火可旺了……”如今,辽河的水依旧缓缓流淌,却再也不见昔日庙宇的踪影,只留下一个关于信仰与守护的传说,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

辽河

站在村子的土地上,看着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的心中感慨万千。驳家庙村,这座看似普通的村落,却有着如此悠久而丰富的历史。那些残存的遗迹、古老的传说、散落的碑刻,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它们不仅是这座村庄的历史见证,更是邹鲁大地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正在逐渐消失。古庙的坍塌、古柏的砍伐,都让人心痛不已。我们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每一座古老的建筑、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古庙上的构件

离开驳家庙村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回望村庄,那些古老的故事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我知道,这次寻古之旅虽然结束了,但驳家庙村的历史与文化,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保护它,让这座古老的村庄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邹城   王莽   辽河   邹县   古庙   古井   汉代   山东   这个地方   村子   村庄   村民   古老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