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少老年朋友可能会出现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行为控制力减退的情况。此时,一定要高度警惕老年认知障碍的悄然来袭,它可以被称为束缚老年人正常生活的沉重枷锁。虽然老年认知障碍是一个复杂且进展性的疾病,但绝非无药可医、无计可施。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的照护和管理在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情绪和行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请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海涛、主管护师李谷维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老年认知障碍管理,守护老年人健康。

日常生活中如何观察和判断老年认知障碍?
(一)警惕老年认知障碍的十大信号
1、记忆力下降;2、执行力下降;3、无法完成熟悉的任务;4、时间或空间上的认知障碍;5、视觉障碍和平衡力下降;6、语言和写作问题;7、物品放在不恰当的地方;8、退出社交活动;9、判断力下降;10、情绪和性格的变化。
(二)早期症状的识别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在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或者有间歇性表现,很容易被忽视。在更细节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和判断:
1、重复性行为:比如反复问同样的问题,反复讲同样的故事,即使你已经回答过很多次。
2、物品丢失增多,且寻找逻辑异常:不仅仅是忘记放哪里,而是把物品放在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眼镜放在冰箱里),并且自己找不到,或者怀疑别人偷窃。
3、财务管理能力下降:比如以前精打细算,现在却更容易上当受骗,或忘记支付账单,或者对金钱概念模糊。
4、社交退缩:以前喜欢出门、与人交流,现在变得不爱出门,不愿意见朋友,甚至对爱好也失去兴趣。
5、日常操作失误:比如煮饭烧糊了、煤气没关、忘记锁门等,这些都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6、情绪或性格的细微变化:以前开朗的人变得易怒、多疑;或者以前严谨的人变得随意。
这些细微的变化,如果持续出现,并且与之前判若两人,就绝不是简单的“老糊涂”了。请务必带老人到神经内科进行专业评估。

认知障碍患者的家属应该怎样做?
1、正视疾病,而非回避:认知障碍是一种疾病,不是性格问题,更不是“想不开”。越早接受,越能积极应对。
2、这不是家属的错,也不是患者的错:打消内疚感和责备,患者不是故意“捣乱”或“记不住”。
3、获取知识,是最好的武器:多了解疾病的进展、症状、治疗和护理方法,可以帮助家属减少恐慌,用更理智和专业的方式去面对。
4、寻求支持,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鼓励家属加入患者家属互助组织,或寻求社区帮助,和有同样经历的人交流,获得情感和信息支持。
5、设定合理期望:目前虽然不能治愈,但通过治疗和照护可以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目标是“与病共存,活得更好”。
建议家属从心态上做好长期准备,然后才能更好地学习照护技巧,为老人提供有质量的陪伴。
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前沿的单抗治疗?
单抗治疗虽然是突破性的进展,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认知障碍患者,甚至不是所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它的“金标准”可以概括为:
1、明确诊断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或由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MCI):这意味着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尚不严重,仍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如果疾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效果会大打折扣。
2、通过生物标志物证实脑内存在淀粉样蛋白病理: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单抗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清除脑内的淀粉样蛋白斑块。如果患者脑内没有这种病理,或者不是这种病理导致的认知障碍(比如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那么单抗治疗就毫无意义。我们通常通过淀粉样蛋白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或脑脊液Aβ42/Aβ40比值来确诊。
3、无明显禁忌症:患者需要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的出血倾向、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并且能够耐受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ARIA,即淀粉样蛋白相关影像学异常)。
4、家属充分知情同意,并能配合定期监测和随访: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需要定期输注和频繁的MRI监测,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至关重要。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盲目追求“新药”,一定要在神经内科专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排除各项禁忌症后,才能决定是否使用。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自行决定的治疗方案。

哪些沟通技巧和环境改造建议,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行为问题?
1、沟通技巧:耐心、理解、简单、肯定
保持眼神交流,用温和的语气和语速:语速放慢,吐字清晰,让患者有时间理解。
使用简单、直接的短句:避免复杂句式、反问句或多重否定。一次只说一件事,一次只提一个要求。
不要争辩或纠正:当患者说出不符合现实的话时(比如“我妈妈来看我了”),不要去争辩那是幻觉,这只会加剧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可以顺着他的情绪,但将话题引向现实。
肯定和鼓励:哪怕是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这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转移注意力:当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或行为时,尝试用他感兴趣的事情或食物来转移注意力。
善用非语言沟通:比如一个温暖的拥抱、轻拍手臂,都能传递爱和安全感。
回忆疗法:常常陪他们看老照片,听老歌,聊过去开心的事,这能刺激大脑,改善情绪。
2、环境改造:安全、熟悉、提示、规律
居家环境简单化:减少不必要的物品,避免杂乱,减少跌倒风险。
明确标识:在房间门、卫生间门上贴上清晰的文字或图片标识,帮助患者识别。
保持熟悉和连贯性:尽量不要频繁更换家具摆设或居住环境,保持熟悉感,减少陌生带来的焦虑。
夜间照明:卧室到卫生间的路径要保持夜间微亮,防止夜间起床跌倒。
去除安全隐患:收藏好刀具、药品、有毒物品;煤气灶使用带自动熄火装置的;在浴室、马桶旁安装扶手;地面保持干燥、防滑。
设置防走失措施:如在家中门窗安装报警器,为患者佩戴带有联系方式的手环或防走失定位器。
固定作息时间:建立规律的起床、吃饭、睡觉时间,有助于稳定患者的生物钟,减少日夜颠倒或行为异常。
最重要的是,要以患者为中心,理解他们的世界,用爱和耐心去构建一个他们能感到安全、舒适和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患者的行为精神症状在非药物干预无效时,是否必须使用药物?
患者的行为精神症状(BPSD),比如激越、攻击性、游走、日夜颠倒甚至幻觉妄想,是导致照护者负担重、甚至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
在干预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非药物干预优先原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首先尝试非药物干预,去探究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饿了、渴了、疼痛、憋尿、环境嘈杂、光线昏暗、感到孤单、害怕。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很多行为症状会自然消失。
何时考虑药物干预?当非药物干预无效,且患者的行为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照护者负担过重时,才需要谨慎考虑药物干预。
药物选择:通常会使用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或镇静催眠药。但要注意:
1、小剂量、短期使用:尽量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并在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或停药。
2、副作用警惕:这些药物可能带来嗜睡、跌倒风险增加、心血管副作用等,甚至可能加速认知功能下降。因此,医生会权衡利弊,严格监测。
3、定期评估:症状可能会变化,药物也需要定期调整。
总之,药物是“双刃剑”,在处理患者的行为精神症状时,医护人员和家属必须密切协作,把患者的安全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

给认知障碍照护者的心理支持和实用建议
在病房和社区护理中,我们遇到过许多感到筋疲力尽的照护者。然而护者的身心健康是整个家庭抗击认知障碍的基石,我们绝不能忽视他们。以下是给照护者们的建议:
1、接受帮助,不当“超人”:照护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接受家人、朋友、专业机构的帮助,分担照护任务,非常重要。
2、给自己设定“喘息时间”: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散步、喝杯茶。定期(比如每周一次)给自己一个完整的“休息日”,让其他家庭成员或专业护工接替。
3、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保证充足睡眠,健康饮食,进行适当锻炼。一个疲惫、生病的照护者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照护。
4、学习和成长:参加照护者培训班、讲座,学习疾病知识和照护技巧,可以减少挫败感和无力感。
5、寻求专业心理支持:当感到持续的焦虑、抑郁、失眠时,不要讳疾忌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6、提前规划:尽早与家人商量好患者的未来照护方案、财务管理等问题,避免临时抱佛脚,减轻心理负担。
照护者是英雄,但英雄也需要被关怀。记住:照顾好自己,才是对患者最好的负责。
作者介绍

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李海涛
出诊地点和时间:
通州院区:周一上午、周三下午
专长:老年认知障碍的诊治,脑健康管理等。

神经内科:主管护师
李谷维
出诊地点和时间:
通州院区:周一上午(护理门诊)
专长:脑卒中护理,认知障碍照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患者服务平台小程序

欢迎关注 北京友谊医院新媒体矩阵
微信订阅号
提供友谊医院医疗服务相关资讯。
微信服务号
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咨询等移动服务。
新浪微博
微信视频号
快手短视频

抖音短视频

喜欢我们的内容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