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和海淀公园。它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是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旅|承德避暑山庄,半部清史。
在北京的西北郊,原有一座山,为燕山的余脉,在它的腹心地带,两座小山岗双双平地突起,这就是玉泉山和万寿山。山下有一湖,称为七里澧、大泊湖或西湖。早在辽金时期,香山、玉泉山就有了皇家行宫别苑的建置。
元代,万寿山叫做瓮山,以其山形似瓮而得名。山的南面地势低洼的地带汇聚玉泉山、西山诸泉眼的泉水,潴而成为一个大湖名“瓮山泊”,也叫七里泊或大泊湖,这就是昆明湖的前身。金章宗时在此建金山行宫。元朝定都北京后,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这里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初建都南京的一段时期内,大运河停止漕运,朱棣迁都北京,漕运重开,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引玉泉山之泉水东流注入西湖,以代替白浮神山泉水作为接济通惠河的上源,同时也兼供大内宫廷用水,西湖在北京供水系统中的地位就更为重要。这时候,玉泉山、瓮山、西湖之间山水联属,三者在景观上互为借资的关系十分密切。
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
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 年),乾隆皇帝为了给母亲崇庆皇太后庆祝 60 大寿而大兴土木,将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仿建了众多的景观和建筑,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园,耗银480余万两。清漪园内以中国古代神话中“海上三仙山”的构思,在昆明湖及西侧的两湖内建造三个小岛: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然而在 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漪园遭到严重破坏。光绪十四年(1888 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巨款重建此园,并将其改名为颐和园,作为自己休闲养老的场所。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再度遭到破坏,园内的珍宝被洗劫一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修复。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曾在不同时期经历过疏于管理、修缮保护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颐和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逐步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成为向公众开放的著名园林景区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颐和园的设计借鉴了江南园林的布局和建筑形式,如长廊、苏州街等,同时也融合了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特色。
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皇家建筑风格,如宫殿、庙宇等,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建筑与山水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了和谐的整体。例如,佛香阁位于万寿山上,与昆明湖相互映衬,构成了美丽的湖光山色。建筑的装饰非常精美,采用了大量的雕刻、彩绘等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
颐和园不仅是皇家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具有政治、文化等多种功能。例如,仁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乐寿堂是慈禧太后的寝宫。
颐和园的文物收藏丰富多样。园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如青铜器、瓷器、书画、家具等。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颐和园已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北京的著名景点,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