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又称“靡笄山”“靡山”“历山”“舜山”“舜耕山”,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一路,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千佛山最早记载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周朝以前,称历山,相传虞舜曾于山下开荒种田,故又称舜耕山。
隋开皇年间,山东境内佛教盛行,佛教徒依山势凿窟,雕佛像多尊,并建“千佛寺”,渐有“千佛山”之称。
唐贞观年间:重新修葺,将“千佛寺”改名为“兴国禅寺”,千佛山从此成为香火胜地。宋代兴国禅寺又加以扩建。元代:开始在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举办庙会。
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兴国禅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僧寮、库房等全部予以重修,同时扩建寺院,千佛山逐渐成为香火圣地。历山院也在此时修建了三清殿和真武楼。
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间对兴国禅寺加以修葺,并增建观音殿等建筑。清朝还颁布“禁采千佛山山石告示”,对千佛山进行了两次修建整改。
千佛山属于泰山余脉,地势南高北低,山峰海拔多在200米至460米之间,最高点海拔460.4米。山势陡峭,峰峦起伏,涧谷萦回,多悬崖峭壁和深沟峡谷,整体地形较为复杂。
处于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地质结构简单,主要为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和中统的海相沉积碳酸盐地层,呈单斜构造,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平缓,一般8度左右。
千佛山西南侧发育有千佛山断层,长约25公里,呈320度至350度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8度,至今仍有活动。
岩石类型以石灰岩为主,另有泥晶灰岩、虫迹灰岩、豹斑灰岩、角砾状灰岩、细晶白云岩、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白云岩、刀砍纹状细晶白云岩以及辉绿岩与闪长岩等岩浆侵入岩。
作为北方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在长期风化、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了石海、溶洞、溶沟、石芽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千佛崖的岩石表面有许多溶蚀小孔和凹槽,山上的龙泉洞、极乐洞等溶洞也是喀斯特作用的产物。
景区所在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主要以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人工植被为主,动植物种类丰富。
千佛山的整体布局依山就势,建筑多依千佛山的山势而建,如兴国禅寺建于山麓半腰,呈东西狭长布局,各殿堂傍山就势坐落,形成了方位清晰、节奏明显、左右连贯、高下呼应的构造态势。
建筑体裁丰富,门、坊、殿、堂、楼、阁、廊、庑、亭、台等兼备,在山中起伏跌宕、错落有致,与自然山体完美融合,既展现了建筑的层次感,又不破坏山体的自然美感。
建筑风格以明清仿古建筑风格为主,兴国禅寺等主要建筑飞檐鹤尾、斗拱彩橼,多采用歇山重檐式、歇山正脊式、庑殿式等明清建筑风格,整体外墙为黄色,内部以红色、金色为主,显得宏伟壮观。
千佛山东西横列,山北侧有登山盘道两条,蜿蜒回环、松柏夹道。沿途名胜古迹甚多,山腰处建“兴国禅寺”“历山院”。除此之外,这里还散落着“唐槐亭”“齐烟九点”及“云径禅关坊”等名胜。
- 兴国禅寺:坐落于千佛山半山腰,是济南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142所汉传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个院落,是千佛山的主体建筑。
- 千佛崖:在兴国禅寺院内南侧,崖上有隋开皇七年至开皇十五年所镌刻的佛像,共9窟130余尊,是济南地区雕凿历史较早的石窟造像群,极乐洞是其中的主窟。
- 历山院:位于兴国禅寺东侧,也称东庙,原是一处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院落,如今是弘扬大舜文化的场所,院内有舜祠、鲁班祠、三圣殿、一览亭等景点。
- 弥勒胜苑:占地3万平方米,由弥勒佛雕像、石壁浮雕、樱花园和附属建筑组成。弥勒佛像整体高30米,身高约21米,贴金面积达1700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露天贴金佛像。
- 万佛洞:位于千佛山北麓,兴建于1992年,全长500米,集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中国四大石窟精华于一身,塑造佛祖、菩萨、弟子、天王近3万尊,再现了中国石窟造像的艺术魅力。
千佛山是佛教圣地,自隋唐佛教盛行,建有兴国禅寺等寺庙,此外还有道教建筑三清观等,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
千佛山也是虞舜文化发源地之一,舜曾在此躬耕,山上有历山院、舜祠等众多舜文化景源,是世界唯一的佛教文化与帝王文化双元共生的名山。
千佛山景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地域价值显著,为中国少有的位于城市中的自然山体景观。
1981年,济南市对千佛山进行规划,此后建成千佛山风景名胜区。1995年,千佛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5年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