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熊猫” 创未来
10月17日至20日,2025年天府书展在成都举行。18日,由四川画报社、成都国之瑰宝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看熊猫杂志社、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画卷天府·熊猫文化推介会”暨《四川画报》熊猫符号经济专刊首发式,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推介会现场
国宝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着和平、友好的形象,以及祥瑞、幸福的寓意。因为有了文创产品,大熊猫以及大熊猫的生活由陌生的、有距离的转换为可观赏、可触摸、可感知、可使用的对象,大熊猫文化由此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实现了相应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感性价值等。
熊猫幼仔与科研人员合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画山画水画四川,画出安逸四川;“熊猫+”与“+熊猫”,创造无限可能。本次推介会上首发的《四川画报》“画卷天府·熊猫符号经济”专刊,以“国之瑰宝”“论道熊猫”“文创秀场”三大板块,用丰富精彩的图文,呈现了当下文创事业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熊猫文化新生态,串接出一幅打通熊猫文创、文博、文艺的美美与共的文化旅游导览图。而众多业内专家以亲历和感悟发表的洞见与心得,更成为当下“熊猫文创版图”上的一个指路方向标。
“熊猫符号经济”专刊封面(点击上图,横屏览阅专刊电子书)
围绕熊猫产生的文化
其实就是人类对“善”的回应
这些“善”的汇聚
成就了熊猫文化的底色
与大熊猫
跨越山海的深情奔赴
文/ 任泓锦
谭楷
两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荣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现为《看熊猫》杂志执行主编。著有《熊猫的故事》,作品《我是大熊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
▂▂
在首届金芙蓉文学艺术奖颁奖仪式的现场,81岁的谭楷老先生展示了一本泛黄的采访笔记,上面记录着中国大熊猫研究先驱胡锦矗的科考故事。
谭老说:“我书写了科研工作者们踏破九万里风雪的身影,也开启了自己用文字致敬人民的旅程。”于他而言,与大熊猫的缘分早已不是简单的创作题材,而是一场刻进生命里的深情奔赴。
缘起
一眼入魂,懂生命之重
熊猫舐犊让人理解生命之重
(陈先林 摄)
让他真正下定决心
以第一人称来书写熊猫故事
用文字为熊猫“立传”的
是一头熊猫妈妈
“疲惫而忧郁的眼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谭楷便开始从事熊猫题材的创作。那是一个难忘的夜晚,谭楷在熊猫产房近距离观察熊猫妈妈“坐月子”。
当晚,熊猫妈妈将粉粉嫩嫩、仅老鼠大小的幼崽紧紧抱在怀里。很难想象,成年熊猫体重可达上百公斤,幼崽却轻得只有一个鸡蛋重。熊猫妈妈困得连连打盹,可刚一合眼又立刻惊醒,强睁着眼睛调整姿势,只为把幼崽护得更紧。
若是在野外,熊猫妈妈还要在树洞里不吃不喝待上几十天,一遍遍用舌头舔舐幼崽,既是清洁,也是为了维持幼崽的体温。熊猫不只是“可爱”“萌”的代名词,它们的生命里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自1980年走进熊猫之乡以来,谭楷走遍了国内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来自保护区的观察与故事,都成了他笔下最鲜活的素材。谭楷眼中,熊猫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藏着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而他始终希望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践行
以笔为桥,跨山海之遥
1938年陈普仪与大熊猫“潘多拉”
(谭楷供图)
熊猫从来不是孤立的
它是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纽带
把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人
紧紧连在一起
2004年,谭楷参与创办了中英文版《大熊猫》杂志,并担任执行主编。他曾坦言:“与其说我喜欢大熊猫,不如说是我对大自然的喜爱,对自己家乡土地的热爱。”在他的期待中,这本杂志能成为一扇窗户:中国人能透过它看熊猫的日常,外国人能透过它懂中国的熊猫文化。
20年后的2024年8月,时年81岁的谭老专程飞往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满怀情谊探望“阳阳”和“园园”。“阳阳”已阔别故乡二十多年。谭老看着它慢悠悠地爬树、不停啃食竹子,听随行工作人员说它的健康状况,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感慨。
这次去,他还精心准备了些“家乡礼物”:亲手绘制的《课子图》、《看熊猫》杂志(创刊于2017年)、蜀绣工艺品和熊猫玩偶等。谭老希望通过这些礼物,让奥地利的朋友知道,熊猫的根在中国,我们一直记挂着它们。
更早之前,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龙传说”中餐厅,谭楷遇见了这样一群特殊的“熊猫粉丝”——100多位银发老人,他们是当年华西协合大学内“加拿大学校”的学生,自称是“CS的孩子”(CS是加拿大学校的缩写)。因为割舍不下的中国情,他们年年聚会,这一年因熊猫更加热烈。
那天,老人们围着谭楷讲华西坝的熊猫往事,从1938年丁克生教授为熊猫“潘多拉”奔波,到陈普仪主任带着“潘多拉”穿越战火赴纽约,每一个故事都藏着跨越百年的跨国熊猫情。
悟思
熊猫为引,品人性之善
大熊猫温顺又乖萌
(刘国兴 摄)
大熊猫本身就是“善”的化身
它不凶猛、温顺、爱吃竹子
它像是一束温暖的光
照见了人类的成长与善意
谭老始终坚信:“大熊猫文化一定是人性的文化。大熊猫蕴含独有的科学、美学、生态价值,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善’字,大熊猫文化是一种真善美的综合体。”
大熊猫曾是人类猎杀的对象,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就因好奇心猎杀过大熊猫。同样,上世纪80年代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就有老乡因为偷猎熊猫而被判刑。可汶川大地震时,也是当地老乡,冒着余震帮助转移熊猫。从“猎杀”到“守护”,从“陌生”到“牵挂”,熊猫见证了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也串联起了跨越物种的情谊。
所以谭老认为,围绕熊猫产生的文化,其实就是人类对“善”的回应: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在雪山竹海里跟踪熊猫,是“坚守之善”;海外“熊猫粉丝”几十年牵挂华西坝的“潘多拉”,是“牵挂之善”;保护区老乡放下猎枪、守护竹林,是“守护之善”。这些“善”汇聚在一起,就成了熊猫文化的底色。
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谭楷先生从一个初入熊猫世界的观察者,变成了一个沉浸其中的记录者。他写的不只是熊猫,而是通过熊猫,写人性的美好、写自然的珍贵、写世界的联结。熊猫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本文转自《四川画报》总第415、416期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