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周末来逛广州文化公园时,远远就听见中央广场表演台边传来欢呼。走近一看,才知道园区在搞百千万工程《粤乐长韵》的表演,人潮欢快涌动,避开人潮,我往旁边走,水池边围了不少人,原来是锦鲤在水中追着水花游弋,池边围满了举着手机拍照的人——原来是水产馆焕新开放了。作为从小在这里游玩的我,这里藏着我太多童年碎片,赶紧跟着人流走了进去。


刚踏进门就被熟悉的船型拱顶打动,这可是岭南建筑大师夏昌世的手笔,1951年建成时还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水产馆旧址呢 。不过最明显的变化是体感,以前盛夏来参观总汗流浃背,如今看到室内放了几台新空调,要是炎热的天气来,馆内也凉丝丝的,什么时候来,都也不用攥着湿纸巾逛展了 。地面和墙体都重新翻新过,原本斑驳的釉面变干净明亮,连老化的雨棚也换了新,细节里藏着满满的诚意。


顺着指引往里走,展陈的变化更让人惊喜。以前挡在中间的展板和桁架全拆了,改用墙体做展陈背景,整个展厅瞬间通透了不少。小时候最爱看的螺类、贝壳和砗磲标本,被重新规划摆放得整整齐齐,托底的衬布也换成了新的,阳光透过射灯照在上面,贝壳的纹路看得清清楚楚。一旁的玻璃罐里装着湿标本,标签介绍得比以前详细,连我一直分不清的玳瑁和海龟,这下也总算弄明白了。


展厅深处,“镇馆之宝”灰鲸骨骼依旧是全场焦点。17米长的骨架在新射灯映照下格外震撼,标牌上的文字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这是1953年徐闻渔民捕获的灰鲸,重达30吨,制成标本后就一直陈列在这里。小时候总缠着大人问“鲸鱼为什么长这么大”,如今看着骨架旁新增的生态解说,才懂这具标本背后藏着海洋生态保护的深意 。不远处的标本区里,鲟鱼、姥鲨、翻车鲀等标本错落摆放,每一件都像在讲说水生世界的故事。


园史展区的老照片最是戳心。重新喷绘调整色调的展面上,既有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热闹场景,也有文化公园“三大展览”的珍贵影像。

一边逛,一边看,如今站在这里,仿佛能看见当年那个扎着羊角辫的自己。逛展时发现,这里早已成了跨世代的交流空间。孩子们趴在玻璃柜前对着贝壳惊叹,年轻人举着相机拍灰鲸骨架,长者们则在园史展前追忆往昔。有位阿姨正给孙子指着鲸鱼骨架说:“婆婆小时候就在这儿看这个,现在带你来看。”这话让我鼻头一酸,原来这座场馆早已把三代人的记忆串联在了一起 。

临走前特意看了眼开放信息:每天9点到17点免费开放,不用预约,只是逢周一上午闭馆休整 。走出场馆时,夕阳正照在水产馆的琉璃瓦上,这座编号GZ_01_0001的广州“头号”历史建筑,在74年岁月里从未褪色。


这个秋天周末,来文化公园意外看到 编号GZ_01_0001的广州“头号”历史建筑重开,再游像一场时空对话,熟悉的老物件里藏着新惊喜,斑驳的记忆在焕新的场馆里重新鲜活。如果你也是老广,不妨回来找找童年;如果是初来广州的游客,这里藏着最地道的城市记忆。毕竟有些地方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装着一代人青春的时光宝盒。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