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立平 王鸿宇 记者 孙雯
“余杭,实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圣地;稻城,蓝色星球上的一片净土。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恰如稻城亚丁的洁白月光……”
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杭州余杭区和四川稻城县,一场跨越2600公里的“时空对话”正在展开——两地政协连续三年举办世界读书日联谊活动,以书香传递友谊,以读书促进交流。
稻城活动现场
余杭活动现场
“石”遇余杭,“玉”见稻城
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稻城县,是余杭区的对口支援地区。活动现场,这两个地理环境、文化习俗截然不同的地方以书为媒,点亮了绚烂的文明之火,架起了跨越山海的友谊之桥,共同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华章。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石’遇余杭 ‘玉’见稻城”。
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郑喆轩从一块距今23万年的石斧开始,解读“东亚最早石器工场”稻城皮洛遗址的文明密码。
郑喆轩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则以良渚遗址发现的玉琮为媒,展现五千年良渚文化的独特魅力。
马东峰
随后,两地政协委员共同朗诵诗歌《石器与玉琮的对话——皮洛与良渚的时空交响》。
两地同时朗诵
接下来的图书分享环节,则是一场历史与未来的对话。稻城县政协委员洛绒汪堆通过一部村史,讲述了家乡亚丁村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余杭区政协委员曹鹏则围绕当下最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深入展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杭州新兴产业的未来前景。
“今天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加深了彼此认识,也感受到了两地文化的魅力。作为政协委员,我们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排头兵’,带动更多群众加强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稻城县政协委员何浩认为。
何浩
余杭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沈昱表示:“近年来,全国政协积极倡导‘书香政协’建设,我们不仅要以书会友,也要把从书中汲取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余杭、稻城两地发展和对口支援工作贡献力量。”
沈昱
以书会友,两地“三交”持续深入
两地政协委员连续三年“以书会友”,是余杭、稻城以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两地不断丰富“三交”形式,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仅去年一年,余稻两地就通过夏令营等活动,先后开展7批次民族“三交”活动,组织205名藏族同胞到东部学习、考察、交流,有效促进了两地互知互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杭州人响应号召,走上川西高原,参与“三交”事业。去年七月,以“稻城旅游文化周”为契机,开展“非遗对话·阿西土陶与良渚陶器”活动,邀请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优秀企业家、艺术家赴稻城考察,让良渚文化与稻城土陶文化碰撞火花。同时,余杭区创新开展银龄党员“音乐党课”活动,组织老党员送课进藏、送课到乡,与藏族同胞一起唱红歌、围炉话家常。
稻城非遗:阿西土陶
余杭非遗项目
“通过这些‘三交’活动,相隔2600公里的两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扎根在了高原之上。”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余杭区驻稻城县工作队负责人姜万博介绍,自2021年建立对口支援结对关系以来,余杭区累计投入资金2.2亿元,实施对口支援项目44个,成功打造“余稻香”消费帮扶品牌,本次世界读书日联谊活动作为民族三交的文化品牌将进一步引导双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良好局面。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