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上海人,去了一趟连云港,不吹不黑:连云港人是真的牛!

“上海到连云港的高铁只要3小时,但这趟旅程却让我仿佛穿越了两种人生——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到花果山的云海,从外滩的霓虹到连岛的渔船灯火。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风景,而是这里的人:他们能在烧烤摊和你称兄道弟,也能在万吨货轮上和老外飙俄语;能守着千年盐田聊《西游记》,还能用一碗辣到流泪的凉粉教会你什么叫‘人间值得’。”

一、他们活得“矛盾”,却把山海揉成了诗

在连云港,我第一次见到凌晨三点的海棠路海鲜市场。摊主老王拿着手电筒照一条鲳鱼的鳃盖:“这是赣榆的,肥嫩;那条是灌云的,嚼头更弹。”见我愣住,他咧嘴一笑:“咱这儿人吃东西讲究‘户籍认证’,就像你们上海人喝咖啡要分浅烘深烘。”后来才知道,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渔民,靠着30年经验成了“海鲜户籍警”,连大学教授都来请教。

更绝的是盐河巷的夜市。烤生蚝的老板娘一边往铁板上泼蒜蓉酱,一边用连云港方言给我科普:“这酱的配方是祖上晒盐时琢磨的,控咸的功夫传了五代人!”旁边90后姑娘小周接过话茬,用海州五大宫调唱起了《镜花缘》,手机直播间的观看人数瞬间破万——非遗传承人和网红主播的身份,在她身上毫无违和感。

二、他们敢“做梦”,把荒滩变成东方大港

站在徐圩新区的观景台,我被眼前的场景惊掉下巴:十年前还是一片盐碱滩的地方,如今炼塔林立、管道如织,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炼化装置在这里轰鸣。化工工程师老李抹了把汗说:“当年外国专家说这地质条件搞不了大化工,我们偏不信邪——孙悟空能在石头里蹦出来,我们就能在盐碱地里种出‘钢铁森林’!”连云港石化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11家百亿级企业撑起苏北工业脊梁。

更震撼的是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上,桥吊司机小张操控着40米高空的“钢铁巨手”,每小时能抓取60个标箱。“我爷那辈摇橹打渔,我爸开小货轮,到我这儿玩的是5G远程操控。”他指着远处的中欧班列说:“从这儿出发的火车,能一路开到鹿特丹。知道为啥老外管我们叫‘新亚欧大陆桥起跑线’吗?因为连云港人最擅长把‘不可能’变成‘看我的’!”

三、他们“死要面子”,却给足世界里子

在连岛渔村,我被渔民老陈“绑架”去他家吃饭。八仙桌上摆满梭子蟹、虾婆、辣炒花蚬,他媳妇端出最后一盆汤时说了句:“没啥好菜,将就吃。”后来才知道,为了这顿“家常便饭”,两口子凌晨两点出海,还专门借了邻居家的青花瓷碗——连云港人的待客之道,是借钱也要让你觉得“倍儿有面”。

这种“要面子”的执着,在城市建设上成了金字招牌。连云港PM2.5浓度全省最低,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6.8%,连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环保局的90后姑娘小林说得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海银滩——要不然怎么对得起孙悟空老家这块招牌?”

离开时,出租车师傅特意绕道带我看秦山岛的“海上长城”。夕阳下,千年牡蛎壳堆砌的堤坝闪耀着微光,像极了连云港人的性格烙印:用最朴素的坚持,守护最宏大的梦想。

这座城市没有北上广的锋芒,却藏着中国人最硬核的浪漫——既能脚踏实地煮海晒盐,又敢仰望星空对话世界;既保留着“借钱待客”的古道热肠,又修炼出“吞吐亿吨”的国际视野。下次你若路过黄海之滨,记得尝尝辣出眼泪的凉粉,听听渔船归港的号子,或许就能读懂:为什么说连云港人的“牛”,是写在基因里的山海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连云港   灌云   塔林   鹿特丹   海州   赣榆   货轮   凉粉   渔船   渔民   上海人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