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1日,日军一个中队自新安镇南下进犯并占领了涟水城。涟水沦陷之后,林士钧、张慕韩、张景文及王雨洛等人在林大庄成立了“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众人推选林士钧担任营长。随后,该营移至朱南荡,并吸引了周边的抗日积极分子纷纷加入,在短短几天内队伍规模就扩展到了近50人。
与此同时,李干成与陈亚昌于龙兴寺组建了一支抗日义勇队。4月初,林士钧领导的独立营抵达龙兴寺,与李干成组织的力量汇合,共同组成了“涟水抗日义勇队”,并一致推举李干成为队长,陈亚昌为指导员,林士钧为副队长。4月5日,日军在鲁渡北征用民夫修筑公路时,被义勇队袭击,打响了涟水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同年3月下旬,万金培、陈书同和薛华甫等人在南集和大程集一带动员胡启奎、丁卜等超过20位志士,各自携带武器,在朱桥小学集结,成立了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任命薛华甫为中队长,万金培同时担任指导员和副中队长。成立后,独立中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并对下乡扫荡的日寇进行打击。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1939年8月,薛味五、潘景澜、程一吾以及张景文等人基于涟水中队军事队的基础,组建了一支新的武装力量。为了避免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他们转移到五港和大新集一带活动,这支部队被称为军事队或边区自卫队,成员约有40余人。同年11月,党组织派遣孙义年来担任排政宣职务,负责推进队伍内部的建党工作。
1939年6月21日,根据苏皖区党委的指示,由张芳九负责将淮阴、涟水两县的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自卫队在小成集合并,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第八团”。吴觉担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夏如爱任参谋长,李干成任政治处主任,高兴泰为副主任,陈亚昌则出任副官长。到了12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反共政治浪潮,中共三地委决定扩大武装力量以应对不断升级的摩擦,将第八团、薛华甫和万金培领导的涟水常备队独立中队以及潘景澜领导的边区自卫队集中于鲁桥,合并成立了八路军苏皖纵队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共有人员500余名。
此后,第三梯队在涟水东北部的陈家港等地进行了休整,并成功抵御了国民党的多次进攻。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部队采取了分散行动策略,通过组成多个突击队,在淮涟地区有效地遏制了特务、叛徒和反动乡保长的破坏活动。1941年5月,杨纯接任中共三地委书记,并建议将部队对外称为“淮河大队”,吴觉担任大队长,薛华甫担任副大队长,万众一任政委。此后,这支抗日武装就以“淮河大队”传名淮海。淮河大队的存在极大地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增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政治影响力,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