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他们发现并命名的“八大辽构”中,不易看到的除了前篇所叙的开善寺,更不易看到的是位于河北涞源县的阁院寺,因为它常年不开放,到这个五一放假之前都是关闭的。但五一前当地突然发布通知,4月28、29、30日可以电话、短信预约五一期间免费参观,每天200人。当我看见通知的时候,已经过了预约时间。我仍然锲而不舍将电话打过去,虽然不能预约了,但工作人员说了一个活话,说如果人流不多,可以登记身份证进去。因此看过开善寺,我便开车向西,奔164公里外的阁院寺去碰运气。运气很好,我们被准进入。从侧院跨进阁院寺,是一座树木蓊郁的大院,绿树掩映中的红色大殿,就是“八大辽构”之一的阁院寺文珠殿。从大殿后面看,它有着一种特别舒展的优美。檐下的斗拱彩绘非常精美漂亮,殿后高高的那棵松树树龄有1050年了。
这松树跟文殊殿的年龄一样大。建于辽应历十六年(公元966年)的阁院寺文殊殿,是“八大辽构”中年纪最老的大哥。从殿后围绕着文殊殿走到殿前,只见斗拱翼然,彩绘鲜艳,单檐歇山式布瓦顶,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台上植有两棵相对的古松,树龄都在千年以上。这个文殊殿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越千年而未经过大修;样式是辽初最典型的官式建筑。它面阔、进深各三间,近乎正方形,据称是全国唯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文殊殿的正面,檐下斗拱、窗户、大门,全是木质结构。特别是那些雕花的窗棂,每一格的花样都不一样。你看那“大智文殊”匾阁下的五个木窗,中间的那个最为繁复。上半部是交错的金刚铃,交错的空隙处有交错的金刚杵和净瓶,下半部则是交错的十字杵。雕得非常非常精美。
最令人惊奇的是大殿西面开间的门窗,据专家考证,这里集中了辽、金、元、明、现代各个时代的木刻窗棂,简直就是一个历代窗棂展台(我标注了一下)。大家最津津乐道的是那块辽代的木窗棂,它不但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完好、仍在使用的菱花格子木窗棂,被称为木雕孤品,而且上面所刻的梵文,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像极了。
迈入大殿,你将为那大殿的高大轩敞而震撼,更为大殿内那些精美而繁复的斗拱、画梁而震撼。看门口的介绍,大殿梁架为“四椽袱对乳袱,采用减柱造“,斗拱五铺作“偷心造”。这是完完全全的古建术语,我“不明觉厉”,被那一层又一层的斗拱惊住。其结构之严谨,每一构件相互咬合,不留一丝缝隙,看上去又是那么自然和谐。而且,那些梁架和斗拱上,还有着那么鲜艳和清晰的彩绘!
文殊殿的梁架和斗拱彩绘的精美,是独乐寺和开善寺都没有看到的。无论是殿内,还是殿外的檐下,到处都绘满了彩绘。彩绘以花鸟为主,有各种纹饰。颜色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如新。有的梁架上能清楚地看到补修、重修的文字记录。即便是明代补修的,这也是好几百年啦!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令人惊叹。
站在殿内回望外面,天王殿正好嵌在大殿的门框中;天光透过多朝代窗棂投入大殿。自然光线照亮了殿中因墙皮脱落露出的壁画,描金部分清晰可见。据专家考证,三面墙壁都是辽代壁画,因其用黄泥覆盖,得以长久保存至今。这是我国现存尺幅最大的辽代壁画,堪称孤品。从露出的内容看,画风保留有浓郁的唐代风格。画技精湛,可能出自宫廷画师之手。为了保护壁画,没再继续揭开墙皮。窗缝处能看见曾经贴过的旧报纸,1948年、1973年的《人民日报》残片。不知道大殿是不是也曾如开善寺大殿那样,派过粮仓之类的用途?
阁院寺还有一绝——飞狐大钟。在大殿外东南角,悬挂着一口大铁钟。这口大钟是我国现存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辽代大铁钟,钟高1.6米,口径1.5米,二龙交蟠钮,钟口部分铸六个钟耳,象征"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钟身铸满铭文,共有1200多字,除了汉文,还有梵文。钟身铭文明确记载,此钟是为辽天祚皇帝和其公主祈福而铸造的,始铸时间是辽代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之所以叫飞狐大钟,也是因为铭文所记,此地原属飞狐县。古时涞源十二景中就有“阁院钟声”一景。
阁院寺的古老东西还不止这些。大殿进门处,地上有一块汉白玉砖,那是辽代的物件,大概是供人们跪拜的,如今人们的脚步仍然在上面来来去去;大殿外,西边立有辽代八棱汉白玉经幢1座, 上面能够清楚地看到辽应历十六年等字样。东边那一座汉白玉石经幢年代更久远,是唐代的。唐经幢旁边的碑则是明代的。殿内原有文殊骑狮壁塑一座,全国仅此一例,可惜已损毁不见。
文殊殿的后院有藏经楼,掩映在绿树中。院中正在做摄影展览。有一张从高处拍摄的文殊殿前后全貌,角度很好。还有一张是文殊殿外沿的彩绘,那应该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拍的,那些精美的彩绘在夕阳余晖中更加光彩夺目。院中还有两块特殊的石碑,是侵华日军立的赞勋歌碑和长恨歌碑,讲述他们跟八路军苦战的过程,遗憾不能消灭八路军。这是实实在在的侵华日军罪证碑。
阁院寺中展出摄影作品
阁院寺中展出摄影作品
看过阁院寺,涞源还有一处地方一定要去。离阁院寺不远的拒马河源头,是河北省境内唯一没有断流的溶岩大泉,清泉喷涌,湖水清澈,绿柳成荫。湖边有泰山宫,宫中伫立的兴文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距今近1300年。建筑形式为五级八角实心楼阁式砖仿木结构,兼具唐代雄浑风格与辽代工艺特征,挺拔的塔身很美。塔身一层的碑文记载,是当地铸钱作坊出资修建了这座塔。二层碑文记载明嘉靖十八年由僧道两家共同主持重修此塔。这都是这种塔与众不同的特殊之处。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