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摇曳生姿,碧道蜿蜒如练,游客络绎不绝……品清湖,这个中国最大、亚洲第二大的滨海潟湖,以23平方公里的水域串联起山、海、湖、城的独特格局,成为汕尾人民的“母亲湖”。
近年来,汕尾以绿美生态建设为引领,以水经济试点为抓手,通过系统治理、业态创新与文化赋能,将品清湖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走出一条“水清、业兴、民富、城旺”的转化路径,绘就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生共荣的水生态新画卷。
品清湖是中国最大、亚洲第二大的滨海潟湖。
生态筑基:从“治水”到“活水”
橘红色的霞光洒落湖面,似为沿岸的红树林沙滩披上一层金纱;远处的海燕廊桥闪烁着点点微光,照亮了沿路散步骑行市民前进的方向。“我每天有空都会沿着这条路跑步,看到这景色什么烦恼都消失了。”下午五点半,沿着滨海大道西路跑步的市民钟先生感慨道。
然而,过去的品清湖东岸和南岸还是泞泥土路,人与车难以通达,制约了东、南岸片区的发展,还曾存在污水直排问题,黑臭水体一度让人望而却步。
品清湖的“点水成金”之路,始于一场深刻的生态觉醒。2010年起,汕尾启动品清湖综合整治,清退非法养殖、清淤54万立方米、修复红树林湿地,初步遏制了生态退化趋势。
2023年,随着《品清湖生态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推进,汕尾率先将水利风景区建设纳入河湖长制考核,出台《品清湖环境保护条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破解“九龙治水”困局,推动生态环境整治迈入深水区:布设14个水质监测点动态追踪污染源,完成8条入湖河流整治,建设东西部水质净化厂,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15万吨……
同一年,汕尾启动品清湖南岸碧带建设,建设以海堤路为基础的漫步运动慢行道、县道131为基础的旅游快行道,以及生态休闲游憩区、生态修复研学区、生态文旅发展区、生态科普展示区四个主要功能分区,实现了品清湖北岸、东岸和南岸总计39公里环湖绿美廊道的贯通,为市民提供了多样化的户外活动空间。
为持续改善水生态,品清湖不仅加强海岸线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还种植了大量抗风浪、抗逆性较强的秋茄等,建立以乔木为主,多树种和乔木、灌木相结合植物群落,有效增强了生态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近三年间,品清湖累计清淤361万立方米,新增红树林349亩,种植红树林岸线长约5.8公里,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提升,水生生物呈多样化发展。
品清湖风光。
水经济破题:碧道串联下的业态创新
刚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滨海大道西路沙滩海域人潮涌动,双体帆船、摩托艇、皮划艇、桨板、“香蕉船”“小黄鸭”等多种海上运动项目轮番上阵,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品清湖海上运动的独特魅力。特色“跳岛游”体验也全新升级,品清湖航线不断优化运营,推出夜钓鱿鱼、篝火晚会等特色项目,更以“海岛+生态+体验”的创新模式,增添趣味性与体验感,实现客运量和旅游收入双线增长。这场以浪花为笔墨、以帆影为线条的滨海运动嘉年华,不仅展现了品清湖的生态魅力,更通过“海洋运动+”的创新模式,将沿湖岸线转化为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黄金赛道。
品清湖海上运动。
这是品清湖打造水经济试点的一个生动缩影。2023年,品清湖被纳入广东省“10+2”水经济试点,定位“水上运动+滨水文旅文创类”,成为撬动绿色发展的支点。
值得一提的是,品清湖南岸碧带是全省首条由热心乡亲捐资、企业帮扶建设的绿美碧带。汕尾通过“财政+贤达+专项债+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入中建一局等央企参与建设,形成“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精心打造南岸碧带示范工程,串联起妈祖广场、渔人码头等景点,形成“漫步+骑行+夜游”的滨水经济带。
碧带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经济动脉。市场化运营下,碧道沿岸引入露营基地、水上运动俱乐部、夜市等业态,“浮日是野”小岛咖啡等网红项目落地,年吸引游客224万人次。更具想象力的是“跳岛游”——三条海上观光线路串联屿仔岛等岛屿,游客可体验矶钓、海洋牧场研学,品尝现捕海鲜。
品清湖南岸碧带。
酒店业是文旅经济的重要一环,吸引高端精品酒店落户更是城市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品清湖环湖一带新增酒店5家、民宿20余家,酒店民宿业增长势头迅猛。
“水经济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复杂性和系统性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水务工程事务中心主任秦丽莎认为,水经济涉及防洪、生态保护、航运等功能的协调,又涵盖生产、消费、服务等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需遵循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做好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赋能:“人文湖”的IP重塑
品清湖的“金”字招牌,离不开文化基因的激活。依托妈祖诞、渔歌、英歌舞等非遗资源,汕尾将民俗活动与滨水空间结合:凤山妈祖广场的美食节、品清湖畔的小提琴演奏会、沙滩音乐节等,让“非遗+夜经济”成为引流利器。
文化IP的打造离不开载体支撑。5月1日,首届海陆丰文化艺术周在品清湖畔的灶物码头夜市拉开帷幕,以“非遗+潮流+港风”为核心,通过英歌舞、渔歌传唱、虎狮巡游、海陆丰说唱之夜、KPOP随机舞蹈挑战等多元形式,向八方游客展现海陆丰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首届海陆丰文化艺术周。
灶物码头夜市由20世纪渔船厂旧址改造而成,将工业遗存与乡土记忆转化为消费场景。这种“治水+文化”的思路,也推动了汕尾首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落地,吸引社会投资29亿元,探索生态治理与产业收益的闭环。
灶物码头夜市。
此外,汕尾还积极举办“品清湖名家讲坛”“品清湖企业沙龙”等系列活动,打造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的“地方名片”。
“品清湖企业沙龙旨在搭建政府和企业稳定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难题问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汕尾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共招引项目21个,计划投资总额37.8亿元,为汕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记者 陈欣欣
【作者】 陈欣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5-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