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程寻找一幅刻于高山之上的摩崖石刻,却误入一片密密麻麻的坟墓之中,令人心虚冒汗;游玩湘黔古关隘,祭拜一位为中国牺牲的英国女医生......
一、飞凤山
01.烈士陵园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那时候老家还没有通电,晚上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游玩时间。
每到夏天晚上,我们小孩就喜欢围着大人一起乘凉,听他们聊天讲故事,他们那一代人比较迷信,往往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往事,言之凿凿,仿佛是他们亲身经历一般。
最让我们一帮小孩感兴趣的,是他们讲的鬼怪故事,我们小孩子一方面特别喜欢听,另一方面又特别害怕,尤其是听完后一个人从村中小道摸黑回家,连头都不敢回,只希望撒腿跑回家。
那真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某种程度上讲也是童年的梦魇。
如今长大了,自然不信鬼怪之说,但每次荒野探险,看到坟墓,童年的阴影又会显现,真的是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啊!
但有两个例外,我一点也不会害怕,一个是在我自己去世的亲人坟墓边,另一个就是在烈士墓或烈士陵园。
我喜欢参观烈士陵园,喜欢去了解每位烈士的事迹,喜欢在烈士陵园静坐,那种心情的安宁,是我连冥思都难以到达的境界。
所以,我决定去寻访贵阳凤山烈士陵园。
我只知道大概位置,幸好地图可以导航“凤山革命烈士陵园”。
按着导航提示,从观山湖驱车前行,结果却进入了“弘宇琉森堡”小区,导航的终点是小区内道路边上。
我略微思考,或许小区围墙某个地方开有一门,可以到陵园处。
于是将车停到地下车库,然后顺着小区内道路步行,果然看到了一条石板小路,也不管它对不对,就进入小路前行。
小区内的石板小路
前行数百米,果然看到了铁丝网构成的围墙,铁丝网中间还有一道门,和我预想的一模一样。
铁丝网与小门
走进铁丝网,发现小门被铁锁链锁上;门外有很多坟墓,我知道找对了地方,因为老百姓坟墓傍烈士陵园自然是很好的选择;不过这儿坟墓如此之多、如此密集,可能是附近开发迁坟至此吧。
我用手拉铁丝门,幸好铁锁链比较长,铁丝门出现了一条缝隙。
我不甘心已经近在咫尺却无缘一见,于是尝试侧着身子看是否能够通过,幸运的是,我75公斤的块头,屏气收缩肚子后居然勉强能过!
眼前是密密麻麻的坟墓,无路可走,只好从坟墓边上穿行。
我不害怕而前行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我是前往烈士陵园祭拜革命烈士。
但我对烈士陵园究竟在何处,其实并不知晓,我心里想,只要是前行,那么大的一个陵园,总能远远看到烈士纪念碑什么的。
的确不害怕!
数百米后,就看到凤山烈士陵园了。
烈士陵园
陵园始建于1950年,原名为“汤粑关烈士陵园”。
最早埋葬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贵阳的战士,后来抗美援朝牺牲的贵阳籍烈士也埋葬于此,再后来是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烈士;还有一些是解放前被杀害的革命烈士或进步青年,后来迁葬于此。
总共有228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本省、外省均有,我只仔细瞻仰了前面两排,实在是太多,没有去了解每一块墓碑。
在此静坐约十分钟,三鞠躬后敬了三支烟,因为是森林之中,确保烟完全熄灭后,才向后山上行。
02.凤山崖刻
之所以继续往后山上行,是因为我从网友游记中得知,山顶上有一幅摩崖石刻。
面向陵园左侧尽头有一条上山小道,小道周围仍然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坟墓,一眼望不到边;小道出现了岔路,我感觉左边平行的小道更宽一些,就没有走右边那条较窄的小道。
曲折宛转之后,我已身处密密麻麻的坟墓之中。
更糟糕的是,此处已无路可走,我走的小道是那些坟墓的后人清明扫墓而踩踏或简单修整的土路,走着走着就没路了。
我不甘心就此折返,只好从众多的坟墓之间穿行,一些陡峭处还手脚并用往上攀援。
深山老林之中,身边全是坟墓,高大树木已遮蔽了阳光,周围变得昏暗,没有一点声音,只有我累得气踹嘘嘘的出气声。
之前还可以看见烈士陵园,那时我并不害怕,毕竟革命烈士的浩然正气给我了足够的安宁。
我承认,环境的变化影响了我的心情,我是真的有点心虚了,这种心虚就是源于童年时听鬼怪故事的经历。
这种心虚,我只有一次体会到,就是去二桥附近的“卢焘亭”,然后顺便上山进入“云贵山头公园”,公园里密密麻麻的坟墓一眼望不到边,我壮着胆子上到山顶,发现没路后又从另一边下山,一路上只好默念“六字大明咒”,给自己静心凝神。
贵阳号称“千园之城”,无论大小,都可以去游玩,不过,建议云贵山头公园除外,除非特别胆大,真的,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这次感觉,犹如之前游玩云贵山头公园的经历,令人心虚冒汗。
但我还是壮着胆子前行。
直到爬到一高处,发现有一些人在此施工,是在挖墓穴。
看到了人,我一下子放松很多,于是向他们打听上山顶的路,一位中年大哥告诉我:继续往上走,在最高处一座坟墓后面,就有一条上山的小路。
又经过了几座坟墓,终于看到了清晰可辨的上山小道。
这条小道明显经人用镰刀修葺过,所以没有被灌木掩映,看来清明时节来此扫墓的人,可能也登顶眺远,所以小道才可辨识、通行。
上山小道
上到山顶,稍稍观察,就可看到左边悬崖上有一块比较平整的崖壁,凭直觉就知道在那儿了。
左边平整崖壁
外侧是悬崖,无法走到崖刻边上,我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往前行,“鳳山”崖刻清晰可见,一棵灌木顽强地生在“山”的岩缝之间。
“鳳山”
我仔细寻找是否有题字,以便了解这幅崖刻刻于什么时候,何人所刻,不过没有找到。
从崖刻“方框”上下长度不一来看,在“鳳”字的前面已掉落了部分,或许掉落的那部分有题字,遗憾的是,如今已看不到。
“鳳”的前面已掉落部分
“鳳”字前面是一个大裂缝,说明原来是一整块大石,中间开裂,由此也就导致“鳳”的前面部分掉落。
从大裂缝中生长的树木来看,很久很久以前这块巨石就已从中断裂了。
大裂缝
沿着右侧平缓处上行,结果又发现了一幅较小的摩崖石刻,只有部分可以辨识,从崖刻上“飛鳳山”三字来看,凤山的原名应该是“飞凤山”。
由此推测,或许“鳳山”崖刻前面掉落的部分,还有一个“飛”吧。
“飛鳳山”
跨过大裂缝,登到岩石顶部,山顶风极大,吹在身上非常凉爽,我放弃了在此静坐冥思的念头,因为想到山腰上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坟墓。
我胆子不算小,不过也不算大。
大裂缝
岩顶平台
极目远眺,右边是油榨街,前方是森林公园,右边是“弘宇琉森堡”小区,我就是从那儿穿过铁丝门前行至凤山山顶的。
油榨街
森林公园
“弘宇琉森堡”小区
03.返程之路
约半小时后,开始下山。
走到之前那几个人挖墓穴处,他们已全然不见了。
然后就是一直顺着正确的小道下行,来到烈士陵园处,这条正确的小道就是我当初没有选择的那条较窄的小道。
谁又知道呢,两条岔道,宽的不正确,窄的反而正确。
我没有按原路走铁丝门处,而是沿着陵园神道一路下行,一则路好走些,二则想看看陵园的正门究竟在哪。
以下照片就是我倒序所照,就是边往下走边回头拍照;换言之,下列照片就是正确前往烈士陵园的线路,我不再详述,在照片下简单注释吧。
进入医院
经过池塘
进入小路
经过食堂
右侧上行
看见大门
陵园大门
陵园神道
到达陵园
回到停车处,我再次前往铁丝门处,我一时脑热,想再次拉开铁丝门缝隙,尝试进入。
结果却始终无法侧身通过。
是有人发现我从此处进入陵园,然后重新锁了一次吗?
但又不像,因为铁锁链仍可拉开,如果是重新锁一遍的话,不会还可以拉开较大的缝隙。
真玄乎!
第一次,老天让我得以入内祭拜烈士;第二次,老天不再让我进入。
不违天!
二、图云关
01.古道关隘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贵州本地罗氏蛮占领了麦新地,筑土城,命名“麦新”,“麦新”为土语音译,意思是“新村寨”。
“麦新”就是贵定县城的起源,当时就是土著所建的一个小据点。
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蛮州总管府都总管、喇平安抚使宋永高从罗氏蛮手中抢占了“麦新城”,改名“新添城”。
同年,朝廷在贵阳城南建一关隘,就在今天的贵阳森林公园处。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朝廷置新添葛蛮安抚司。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鉴于忽必烈从云南由西往东进攻南宋的历史教训,乃沿云贵驿道普建卫所,重兵驻扎,耕战合一,这就是屯堡制了。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新添卫(今贵定),隶属贵州都司。
新添卫与龙里卫、平越卫(今福泉)、清平卫(今凯里)、兴隆卫(今黄平)、都匀六卫,合称“下六卫”,共同拱卫贵阳往东方向的湘黔驿道和往南方向的黔桂驿道。
因南宋所建贵阳城南关隘为前往新添卫必经关隘,由此得名“新添关”。
湘黔驿道、黔桂驿道此段路径为:贵阳大南门—油榨街—新添关—龙洞堡—龙里卫—新添卫......
新添关建成后,对于朝廷派来贵州的官员,贵阳官员都在新添关迎接;而对卸任的官员,送别时也是止步于新添关。
新添关上修建的楼亭馆所,正是迎来送往之所。
新添关下油榨街一带原有数十座牌坊,之所以建在油榨街,就是让朝廷来的官员看到,偏僻蛮荒的贵州并非是文教的荒漠之地,是宣扬贵州文治武功的典型表征。
卫所是前朝遗物,清廷自然认为其心思明,必欲除之。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廷撤销新添卫,并入贵定县。
康熙四十年(1701),贵州巡抚王燕重修新添关,鉴于新添卫已被撤销,乃以《尚书》“思其根,以图其易,民乃宁”一句,改名“图宁关”。
道光元年(1821),为避道光皇帝旻宁名讳,改名“图云关”,沿用至今。
图云关是贵阳前往湖南、广西驿道的第一关,被喻为“黔南首关”,是贵阳前往湖南、广西的必经之路。
赵德昌题字
从油榨街可以开车直接到达贵阳森林公园大门处。
公园大门左侧崖壁上,刻有清同治四年(1865)贵州提督赵德昌所书写的数块石碑。
赵德昌题字
赵德昌,字达庵,号望云,为贵州郎岱人,出生于军门之家,咸丰初年随云南总督恒春进入贵州作战,镇压少数民族起义。
在镇压黔西南白旗军大起义过程中,赵德昌作战勇敢,虽屡败但屡战,因功升任安义镇总兵,麾下兵力达5000人。
咸丰十年(1860),黄号军何德胜部及黔南潘名杰部联手围攻贵阳城。
黄号军声势浩大,人数达10多万人,赵德昌奉贵州巡抚刘源灏之命,统帅省城各路兵马,保卫贵阳城。
咸丰十一年(1861),因“青岩教案”一事,贵州提督田兴恕被罢免。
田兴恕被罢免后,由副手沈宏富接任贵州提督。
两年后,田兴恕论罪被发配新疆;行至甘肃时,经左宗棠奏请,朝廷同意田兴恕留秦州(今天水)效力;八年后被释放回湖南凤凰县老家;两年后病逝,年仅41岁。
同治四年(1865),沈宏富因和田兴恕关系密切,受到朝廷猜忌,借口枪伤复发,辞官回乡,居住于湖南省凤凰县镇竿城;两年后因枪伤复发去世,年仅31岁。
沈宏富死后无嗣,妻子周氏为小叔子沈宏芳操办了亲事,然后将沈宏芳的第二子沈宗嗣过继到自己名下,沈宗嗣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父亲。
因此,从伦理上讲,沈宏富是沈从文的祖父。
沈宏富辞官后,由赵德昌接任贵州提督。
赵德昌升至贵州提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在图云关刻下多幅崖刻,炫耀其十多年来征伐功绩。
有意思的是,赵德昌所题摩崖似乎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出现了“达庵题”、“达庵又题”、“达庵再题”等,是题了又题,多达六幅。
“达庵题”
“达庵又题”
“达庵再题”
赵德昌文武双全,在“达庵又题”崖刻中,写到:“十数年来耐苦征,风霜久已历边城。龙韬虎略惭怀抱,战马萧萧功未成。”看似谦虚写到“功未成”,但又说自己“苦征”“风霜”,颇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之意,而“龙韬虎略”四字,更是往自己脸上贴足了金。
赵德昌对自己的“龙韬虎略”颇为得意,也是这一年,在贵阳东山摩崖石刻“龙”字,在贵阳黔灵山摩崖石刻“虎”字,自是寓意自己入水为龙、入林为虎。
同治五年(1866),赵德昌接任贵州提督不过一年时间,调任四川。
黔程猜想,田兴恕被发配新疆,当时贵州大员颇有意见,沈宏富最终辞官回乡;而赵德昌调任四川,或许与此也有关系,因为田兴恕曾任安义镇总兵,是赵德昌的老领导。
可能赵德昌为老领导抱不平,最后朝廷乃将其调任四川。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的话,很难想象在贵州遍地大起义还未剿灭的情况下,将其调离。
随后,赵德昌在四川又受到排挤,赵德昌自诩龙虎,如今龙困浅滩、虎落平阳,最终心灰意冷,乃辞职归乡,时年35岁,算是急流勇退。
赵德昌调任四川后,由副手赵德光接任贵州提督。
赵德光原姓张,与赵德昌同为贵州郎岱人,赵德昌以弟称之,故改名赵德光,两人关系非常密切。
同治六年(1867),赵德光任贵州提督不过一年时间,被义军岩大五部击毙于清镇芦荻哨,义军将其剖腹挖心,祭奠死去的兄弟。
赵德光生年不详,但从赵德昌称之为弟来看,其被击毙时年纪应该不超过36岁。
乱世之时,贵州四位提督中,田兴恕、沈宏富、赵德光均早亡,唯有赵德昌得以善终,活了68岁,算是最有智慧吧。
中山纪念堂
民国时期,薛岳驻守贵阳,其麾下第四军吴奇伟部驻守图云关,驻守将士在图云关建了一个中山纪念堂,开辟为公园“中山园”。
中山园
孙中山遗像
拾阶而上,一路上也有多幅刻于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
雄关独占
固若天堑
山间明月
第四军第一营......
当初薛岳修建的中山纪念堂早已不存,如今的中山纪念堂为1993年重建。
中山纪念堂
孙中山塑像
还有一个小景点容易被人所忽略,就是“一线天”,在山顶处。
一线天是一个小小的喀斯特景观,崖壁上有“一线天”崖刻,不过已被敲毁,具体原因我不知晓,如果是特殊时期所毁,为何会单单毁掉此处摩崖呢?
一线天
“一线天”
02.红十字往事
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驻扎图云关,队长为林可胜。
林可胜
林可胜为新加坡华侨,祖籍为福建海澄县(今厦门海沧区),其父亲林文庆曾担任过孙中山先生的私人医生。
1897年,林可胜出生于新加坡;1913年,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主修生理学,八年后获得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在北京协会医院任教。
1938年春,武汉会战爆发在即,林可胜在汉口组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任代理总干事;半年后救护委员会改称救护总队,林可胜任队长。
10月,武汉失守在即,救护总队先迁往长沙等地,然后再向贵州转移,1939年2月,驻扎图云关。
任职总队队长五年时间里,林可胜利用留学英国背景及华侨身份,发起募捐,得到欧美国家及南洋华侨广泛支持,获得大批医药及医疗器材,并募得6600万美元,另有数十名外国医生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参加了救护总队。
其中,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就是典型的代表。
高田宜
高田宜,英文名Guy Courtney,英国伦敦妇女卫校毕业,曾在印度工作,因同情中国遭遇,1941年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
1942年3月,鬼子在广西发动了细菌战,投掷鼠疫弹,高田宜等人毅然准备奔赴广西前线。
出发前,高田宜已经感冒,虽然明知道在感冒情况下注射疫苗有危险,但为了能赶赴前线,高田宜还是注射了疫苗。
结果,感冒加疫苗引起了过敏反应,注射疫苗后不到24小时,3月8日前夜,高田宜不幸去世,为中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生命,永远的留在了中国大地!
1942年至1944年,林可胜随远征军远奔缅甸。
1949年,林可胜赴台湾,随即前往美国,重返学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生理学和痛觉生理学,成为国际著名的生理学家。
1969年,林可胜病逝于牙买加,享年72岁。
除救护总队外,当时驻扎图云关的医疗机构还有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167陆军后方医院、美军第27野战医院。
如今,这些机构的遗址均已不存。
2022年1月,在图云关建成“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让后人知晓那一段艰苦的岁月,缅怀那些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先烈。
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
图云关抗战纪念馆
国际援华医务工作者纪念碑上,刻有数十位支援中国的国际主义医生姓名,来自波兰、罗马尼亚、德国、匈牙利、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瑞典、苏联、英国、美国、新西兰、加拿大、印度等国,
而为华牺牲的英国女医生高田宜,则长眠于此!
国际援华医务工作者纪念碑
高田宜之墓
03.森林公园
1960年,周总理到贵阳,至图云关缅怀那段历史往事,见图云关绿植苍翠,建议辟为森林公园。
我两次游玩森林公园,一次是坐地铁从“森林公园”站进入,一次是从油榨街前往园林路进入,不过第一次时间多用于寻找摩崖石刻,第二次时间多用于参观图云关抗战纪念馆,所以森林公园本身没有过多游玩,只从林间公路匆匆走过。
烟煴森林
我不知道湘黔驿道图云关段是否还有遗存,没有去找。
森林公园内,如今已是猕猴成群,虽然没有黔灵公园那么多,不过也没有像黔灵公园猕猴那样成为泼猴,是带小孩看猕猴的好地方。
猕猴群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烈士陵园-凤山崖刻:贵阳市南明区汤巴关路(总队医院西侧凤山上)。
02.图云关/森林公园:贵阳市南明区园林路67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云关);3A旅游景区。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