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国庆,行走中国,爱国在路上。以青年视角,观察今日中国,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在路上·青椒国庆特辑”。今日我们跟随重庆大学NGUYEN THI NGOC ANH跨越山海的体验,感受同一轮明月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中秋韵味。
□NGUYEN THI NGOC ANH(重庆大学)
中秋将至,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甜蜜的期盼。人们满心欢喜,等待着与家人团聚,分享那一口口香浓的月饼。天边的明月似乎也感应到这份温情,一日比一日丰盈,一夜比一夜明亮,静静等待那八月十五的圆满。
在我的故乡越南,每到此时也会迎来热闹的中秋。可当我跨越山海,在中国的校园里遇见同一个节日,却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气息——它依然温情,却披上了另一种文化的色彩。同样是团圆,同样是灯火璀璨,越南人与中国人过中秋的方式,却如同两幅风格迥异却各自鲜活的画卷,映照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精神底色。
根源之别:神话与现实之间的信仰取向
如果说中国的中秋浸润着神话的浪漫与对自然的敬畏,那么越南的中秋则更贴近人间烟火,质朴而温暖。
玉兔捣药剪纸。
在中国,中秋的起源缠绕着一个个诗意又悲壮的传说:嫦娥奔月的孤寂、吴刚伐桂的执着、玄宗游月的奇幻……这些故事为节日镀上了一层浪漫的滤镜。到了中秋夜,家家户户在院中设下香案,摆上“月神”牌位,将新鲜的水果、精致的点心一一陈列。待香案布置妥当,由家中长辈主持仪式,按照“诵诗”“焚香”“献酒”的流程行礼,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圆满。仪式结束后,全家老少围坐庭院,伴着酒香与笑声,共赏那轮照亮万家的圆月。
越南中秋节供月祭品。
越南的中秋则少了几分神圣感,多了许多生活温情。虽也流传着“树下CUOI叔叔”“月宫嫦娥”的故事,但这些传说早已化作童年记忆里的温暖符号。对越南人而言,中秋首先是“儿童的节日”,是孩子们提灯奔跑、分享美食的欢乐盛宴;其次,它也是属于成人的“团圆的节日”,是子孙陪伴长辈、品茶赏月、共话家常的温情时刻。
声色交织:节庆形式的不同表达
节日的庆祝方式,更将两国的文化差异具象成了不同的画面。
2025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
在中国,节日氛围往往体现在大规模的社区活动中,如悬挂巨型灯笼、江河上放花灯、灯谜竞猜……尤其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舞龙舞狮的巡游更是重头戏。这些巡游不仅是孩子们爱看的热闹,更是一场展示传统魅力的文化盛宴。于中国人而言,中秋是“团圆节”,核心在于家庭的凝聚、孝道的传承与血脉的相连。
柚子狗——中秋果盘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而在越南,中秋更像是一场专属童年的盛会。每年中秋前,学校里都会举办“破宴”活动:那些寻常的水果,经巧手摆放,化作精美果盘,让孩子们雀跃不已。从准备到分享的整个过程,成为每个越南孩子校园记忆里最鲜明的印记。
等到夜幕降临,孩子们先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随后便会奔向村里或街坊的“破宴”现场。他们一手抱着柚子,一手提着灯笼,当听到舞龙舞狮的鼓点响起,就牵着小伙伴的手往前跑,嘴里还高声唱着《八月提灯歌》,歌声飘满大街小巷。震天的鼓声中,穿着“土地公”服饰的人逐户而入,驱邪纳福,把平安送到每家每户。这些细碎的片段,共同织就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中秋节——它不仅属于每一个越南孩子,也深深烙印在每个越南家庭的记忆里。
可以说,中秋是深植于东亚文化的传统,无论是中国、越南还是其他国家,都将这份文化基因传承得极为完好。虽同出一源,却在不同的土地上长出了不同的模样:在中国,它是一张圆圆的木桌,让家人紧紧围坐;在越南,它是一只圆圆的铜盘,盛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无论是铜盘还是木桌,都赋予了这个节日饱满而深远的意义。
同一轮明月下,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中秋的内涵。正是这些差异,让人类文化的星空更加璀璨,也印证了一个真理:差异,恰是美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